《英德海军协定》,为什么成德国走向战争的标志?

1933年,德国通过发展军备走上一条强军兴国的道路。尽管在欧洲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但要发展军备、准备战争,必然受《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限制。为了不过于的刺激其他国家,德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是,宣布退出英、法、美、意、德五大国召开的裁军会议,不久又退出了国际联盟。尽管各大国极力挽留,但德国执意退出。这是对英、法等国的第一次小试探,结果出其的顺利,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制裁,而且还纷纷讨好德国。

随着国联代管15年的萨尔区到期,经过全民公投再次回到了德国。这是一战后收回的第一块领土,日耳曼民族情绪十分高涨,戈林更是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将发展空军。这可是《和约》中明文限制的军种,但英、法两国依然没有什么反应。

二是,德国颁布《普通义务兵役法》和《国家防御法》,不仅开始明目张胆的扩军,而且将国防军升格为,包括海、陆、空三军在内的“德国武装部队”。这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严重破坏,立刻引起英、法等国和国家联盟的极大反响。

纷纷要求对其进行制裁,但最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可气的是,英国与德国单方面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也就是说,先前德国毁约还只是单方面的行为,现如今英国助纣为虐,以条约形式认可其违法行为,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不出所料的是,胆子越来越大的德国,居然派3万部队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英、法等国的公然挑衅,按照《合约》的规定,法国是可以用武力进行阻止,更何况,在其周边还驻有13万人的法军部队,完全有能力制止。

不过和先前的试探一样,英、法等国唯一的反应仅仅只是提出抗议。这一行动,不但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而且是德国武装力量,对外进行的第一次“侵略”。消息传回国内,德国上下举国欢庆,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

同时,德国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将目标投向了奥地利。

短短两年,德国发展军备、退出国联、撕毁《凡尔赛和约》,以及进占莱茵非军事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彻底将日耳曼人的民族情绪煽到极点,再加上生活的好转,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可以用“爆棚”来形容。

他们迫切希望看到德意志民族的再次统一,奥地利就是首选目标。作为德意志民族占到90%以上的国家,昔日的奥匈帝国在战后,被分割成只有8.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饱受大国欺辱,奥地利民众的归属感越来越重,更加趋向与德国合并。

令人意外的是,对奥地利的吞并,法国居然表示赞同。也就是说,法国对自己一手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也失去了信心,并且“讨好”似地巴结德国。殊不知,记仇的德国人不会轻易放过法国,在他们看来,在哪里丢的面子,就在那里找回来。

1938年,见时机成熟,德国宣布德奥合并,当德军进入奥地利时,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虽说是“民心所向”,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这是德国对外扩张的第一个成果。和先前不一样的是,英、法、美等国不再抗议,纷纷承认德奥合并。

特别是英国,自张伯伦担任首相后,原先对德国的纵容还有“扶德抑法”的意图,现在就是彻彻底底的“绥靖政策”。而自感不敌的法国,随着在欧洲的地位降低,越来越依赖于英国的联盟,甚至是言听计从,更是“绥靖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但是,唯一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进行严厉谴责的是苏联,因为德国势力明显东移,让苏联感到强烈的不安,并建议英、法两国对其采取积极行动,共同抵制德国的侵略行为,却被“幸灾乐祸”式的拒绝了。这就是“祸水东引”的开端。

因为他们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也将更加威胁到苏联的安全,一旦苏、德两国开战,不仅可以“坐山观虎斗”,而且还能得到自保。按理说,英、法两国的打算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但他们少算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仇恨。

说起仇恨,对苏联只是意识形态上矛盾,但对英、法两国那可是国破家亡的敌视,其中的屈辱更是德国民族情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战后法国投降,签署协议的地方依然是一战时法国车厢,就足以看出他们对英、法两国的仇恨。

不管怎么说,德国走向战争是必然的结果,却离不开英、法等国的退让、从容,甚至是唆使。有意思的是,美国真正走向复兴也是在二战爆发后,也就是说美国和德国都是因战争而崛起。不一样的是,德国挑起了战争,却成就了美国的辉煌。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