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遍及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对于刚结束一战的欧洲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特别是德国,再一次回到了“解放前”。彻底失望的德国民众纷纷选择纳粹,走上了一条通过军备生产刺激经济发展的道路。
没有让民众失望的是,德国仅用3年,率先在欧洲摆脱了大萧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饭吃”。然而,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本就没有可持续性,因为和平时期是不需要太多军火的。也就是说,战争是他们生存的唯一道路,该如何准备呢?
讨好国防军,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中央集权。
纳粹掌权后,一边改善民生,让大众享有基本的福利,一边排除异己,利用“打手组织”冲锋队,将所有的工会组织解散,甚至下令解散所有的党派和政治团体。尽管德国第一次在历史上实现了中央集权,但国防军却有自己独立的一面。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国防军只得保留10万人和4千名军官,其中大都是军官团成员,他们延续了普鲁士容克贵族的骁勇善战,却又独立与政府之外的机构。说白了,政府管不了军队,军队却能抛弃政府,魏玛政府就是这样被轻易推翻的。
德国军官团选择第三帝国的目的就是重振军备,重塑德军辉煌,但视荣誉如同生命的军官团,却不愿与流氓、无赖的冲锋队为伍。他们的条件很简单,解散冲锋队是他们听从德国元首的唯一条件。没想到,答复是:没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民怨太深,成为事业的绊脚石。先前为了排除异己不得不动用一些“非常”手段,效果更快捷,但副作用就是民众对此怨声载道,看不惯这一野蛮行径。作为一个有损于国家形象、大众不看好的组织,到了该取缔的时候了。
其次,队伍过于庞大,却并不“同心同德”。这个组织已发展到了250万人,是当时国防军的20倍,远远超过了军队和警察的总和。而在其内部各色人等俱全,本事不大野心不小,根本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甚至元首的话也置若罔闻。
更重要的是,冲锋队捣乱、破坏、斗殴样样精通,但打仗依靠这些乌合之众是万万不行的,战争需要国防军的力量,特别是精于战略战术的军官团。于是,就有“长刀之夜”,强行解散了这个组织,并开始着手扩大国防军的规模。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撕碎《凡尔赛和约》。
1933年,德国通过发展军备走上一条强军兴国的道路。尽管在欧洲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但要发展军备、准备战争,必然受《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限制。为了不过于的刺激其他国家,德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是,宣布退出英、法、美、意、德五大国召开的裁军会议,不久又退出了国际联盟。尽管各大国极力挽留,但德国执意退出。这是对英、法等国的第一次小试探,结果出其的顺利,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制裁,而且还纷纷讨好德国。
随着国联代管15年的萨尔区到期,经过全民公投再次回到了德国。这是一战后收回的第一块领土,日耳曼民族情绪十分高涨,戈林更是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将发展空军。这可是《和约》中明文限制的军种,但英、法两国依然没有什么反应。
二是,德国颁布《普通义务兵役法》和《国家防御法》,不仅开始明目张胆的扩军,而且将国防军升格为,包括海、陆、空三军在内的“德国武装部队”。这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严重破坏,立刻引起英、法等国和国家联盟的极大反响。
纷纷要求对其进行制裁,但最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可气的是,英国与德国单方面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也就是说,先前德国毁约还只是单方面的行为,现如今英国助纣为虐,以条约形式认可其违法行为,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不出所料的是,胆子越来越大的德国,居然派3万部队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英、法等国的公然挑衅,按照《合约》的规定,法国是可以用武力进行阻止,更何况,在其周边还驻有13万人的法军部队,完全有能力制止。
不过和先前的试探一样,英、法等国唯一的反应仅仅只是提出抗议。这一行动,不但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而且是德国武装力量,对外进行的第一次“侵略”。消息传回国内,德国上下举国欢庆,民族自尊心再次获得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