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全球经济危机,苏联凭什么成第二大工业国?

上个世纪20年代,战败后的德国利用国际社会矛盾,积极展开外交活动,走出了战败国的阴影,并在国际贷款的援助下,战后仅7年就恢复了大国地位。但是,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当下最需解决的还是温饱、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与欧洲不同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一个普通工人4个月就能买一辆汽车,生产流水线是越来越长,女人们的裙子却越来越短。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灾难不仅摧垮了整个世界,还成为二战爆发的诱因。

这就是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

一战后的美国,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分期付款的超前消费方式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肆意透支着明天的收入,来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股市的繁荣,投机心理充斥着整个市场,“一夜暴富”成为人人向往的事情。

人们将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了股市,但“贪婪”又驱使更多的人向银行贷款去炒股,股市的“泡沫”越吹越大,那时人们热议的话题就是股票,就连擦皮鞋的鞋童也在讨论投资股市,而聪明人却开始抛售居高不下的股票。

1929年的一天,股市“泡沫”终于引发了市场恐慌,人们疯狂地抛售股票,指数像“过山车”似的往下跌,大多数人“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而用银行贷款来炒股的人,更是赔掉了他们一辈子也挣不回来的钱,自杀在当时不再是新闻。

更可怕的是,股市崩溃最先波及的是银行,大萧条期间共有一万多家银行倒闭,占总数的一半,企业筹不来钱进行生产,到期的债务还不上,一半的企业又破产,1700万失业的人成了当时最不稳定的群体,贫穷、饥荒成了大萧条的代名词。

这对依赖美国贷款过日子的欧洲,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排队领救济的人们排出了几条街,因饥饿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严格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却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恶化。

在经济危机中,各国的采取的措施无外乎提高关税、限制进口限额、货币管制等形式,而这些又引发了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更让各国政府焦头烂额的是,成千上万的灾民、流浪汉需要救济,还有不断地罢工和游行。

奇怪的是,苏联非但没有受到波及,还因此一跃成为第二大工业国。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受内战的影响和西方社会的封锁,可谓是元气大伤。尽管与德国建交,出口粮食、引进工业设备,经济开始平稳回升,但“穷帮穷,还是穷”,由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任重而道远”,直到爆发经济危机。

为什么苏联能够躲过经济危机呢?一是本来就很穷,下降空间很小;二是西方国家的封锁,反而让苏联适应了自给自足,并没有多少外债。更难得的是,尽管是穷国,但手里的一点闲钱让其成为美国羡慕的对象,苏联工业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首先,美国限制进口,却鼓励出口。大量的企业倒闭,设备成为没人要的废铁。与其放在那里,不如低价卖出,而苏联自然希望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工业化。双方是一拍即合,苏联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美国大量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让美国人吃惊的是,苏联的胃口很大。往往是整条生产线和工厂被拆解运往苏联,在其进口额中90%以上都是机器设备。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技术专利,从此苏联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制造厂。如著名的吉斯150汽车就是仿制美国的。

其次,聘请大量的外国专家、工程师。在美国失业的工程师和工人,把苏联当成了“淘金地”,纷纷移民到苏联去工作,成了扶持其工业化进展的中坚力量。当时,仅来自各国的“专家级”工程师,就多达6800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

更厉害的是,他们要的是整个工业生产体系。苏联出资20亿美元与美国最大的工业制造商卡恩公司合作,打造一个从原材料供应,以及备件等下游企业一应俱全的工业王国。尽管苏联产品以“傻大笨粗”而闻名,但已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换句话说,苏联的整个工业体系,都是美国人帮忙建设的。要知道,这些都是生产汽车、飞机、坦克、火炮的必备条件。所以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与利益比起来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没钱的,巴结有钱的”,实力说了算。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