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猫科动物,为什么狮子说群居性动物,而老虎却单独行动?

印度拉贾斯坦邦伦腾波尔国家公园内,一只公老虎和母老虎进行了一场激烈搏斗,而这罕见的画面被摄影师全程拍下,这表情和动作实在高能。

摄影师猜测这场斗争的动机可能并不只有领地之争,或许还有雄虎对这只年轻母虎的爱情攻势。毕竟雄虎年纪稍大,而这只母虎芳龄仅22个月,雄虎确实迫不及待要把终身大事提上议程。

在动物园中,当雌虎发情发展到适合交配的时候,就可以将雄虎与雌虎合笼交配,如果雌虎尚未完全达到交配成熟的条件,雌雄老虎将会两虎相斗,而在交配之后,雌虎会立即翻脸攻击雄虎。雄虎如果不及时逃离,将会被咬伤。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老虎是独居性生物,而狮子是群居性生物,同为猫科生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进化结果,是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虎于200万年前起源于中国河南渑池地区,华南虎是虎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通过对100份血液、皮毛、身体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现存的6种以及已经灭绝的3种现代虎可分为大陆虎和岛屿虎两类,大陆虎包括东北虎、孟加拉虎、华南虎、印支虎、马来虎,以及已经灭绝的里海虎,其中,东北虎和里海虎关系较近,另外四种差别较小;岛屿虎则包括苏门答腊虎虎、灭绝的爪哇虎和巴厘虎,三者拥有共同的祖先,两个灭绝的亚种关系更近。

虎从它们与其他豹属动物的共同祖先中分离出来,它们的生存环境注定了它们只能走入森林,进行捕猎。

狮子之所以成为群居动物是因为草原上的群居大型动物更为繁多,比如大象、水牛、犀牛、斑马等。合作捕猎的效率要远远高于独自捕猎,且成功率要比单独捕猎高30%左右,这是其他独居的猫科动物不能与之相比的。

尤其是狮子的奔跑速度并不快,尽管它们奔跑速度高达每小时六十多公里,冲刺爆发速度也很快,但它们的猎物往往比它们更快,所以它们只能采用群体包围战术,而对大型猎物斑马、水牛等的爱好,则是一种弥补分配不均的方式。

而森林之中并不适合团结狩猎,森林和草原的开阔环境相比,森林更适合隐蔽,老虎为了生存,以及适应丛林的环境,就进化出了皮毛斑纹颜色,身上的条纹在森林中是最好的隐蔽色。为了捕杀猎物,除了惊人的弹跳力之外,脚上还生有很厚的肉垫,从而避免老虎在丛林里行走发出声响,这也让它在雪地上行走时,后脚能准确地踩在前脚的足迹上。颚部球型肌在猫科中进化地非常发达,这让老虎拥有非常强大的咬合力。

除此之外,在整个食物链中,能量的供给呈现金字塔形状。越到食物链的高端,能量供给总体上越少,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大概在10%~20%,因此,食物链越上级,可获取的能量就越少,无疑节省能量才是最经济的繁殖方式。

作为捕食者的老虎处在食物链顶端,形成一个能量金字塔,在这金字塔中,要养活一个最高营养级的生物,需要大量的生产者,而一只老虎要生存下去,其活动范围、捕食空间应该非常大。

在这个山林里的其他动物只能养活一头老虎,如果有更多的老虎,将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更多的动物被老虎捕杀,会使这个山林里的其他生物的种群消亡,最终使这里的老虎都失去足够的食物来源而死去。

即使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狮子,虽然拥有众多大型肉食动物作为猎物,但是因为群居性的关系,雄狮都希望能够让带有自己基因的幼狮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在小狮子身上演化出促进生长的基因,但是雌狮又希望自己的所有孩子都能够生存下来,所以会分泌生长抑制基因,这样两相中和,狮子就不会长得太大,这样也保证了狮子不会长得太大,从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大自然都是很公平的。

而正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也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食物,让老虎的领地意识很强,老虎常常将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涂在栖息地边界的树上,来提醒或警告其他老虎:这是我的地盘。任何对手越过界线,就会遭到打击。

作为一种典型的领地型动物,老虎会本能地对领地内的、外来的、陌生的东西保有好奇,这种好奇通常来说会分为几个阶段,包括从远距离观察,逐步靠近,试探性攻击等等,根据观察的结果,它们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来应对。

如果说一山出现二虎的情况,那绝大多数都是母老虎带着幼崽,母虎在产仔后,不仅不会吃自己的孩子,还会十分尽心地保护幼仔,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幼崽成长并且学会捕猎的本领,从而保证种群的延续。

公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们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未知是否长期性)相互协作,共享收获),而有些虽然不会住在一起,但也会会经常去母虎的领地、有时也会允许幼崽与他分享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