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后,德国与苏联建交,立刻触动了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对其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做法。一方面,“鲁尔危机”让德国意识到协约国强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实施《道威斯计划》,在经济上进行拉拢,试图控制德国不要越走越远。
德国尽管在国际贷款的支援下,国力不断地恢复,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在欧洲恢复大国地位,否则还会有第二个“鲁尔危机”。为了达到此目的,德国一再宣称,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只好“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
这让在欧洲执行“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感到不小的压力,他们既不愿看到法国一家独大,更不愿看到苏、德两国过于亲密。而最在乎投资利益的美国,更希望欧洲和平繁荣,也积极努力促使欧洲各方能够坐下来,达成和平协议。
1925年,英、法、德等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签订条约,就边境问题达成共识,尤其是缔约双方保证发生争执时,如果不能采取外交或和平方式解决的,交由国际仲裁法庭解决。说白了,就是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单方面使用武力干涉。
这就是《洛迦诺公约》。标志着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下降,不能“随便的”、“主动的”干涉德国事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将《凡尔赛和约》撕得粉碎,而毫无办法,并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英国人身上,全然没有了大国的“硬气”。
《公约》的达成,让英国十分满意。德、英两国联手打压法国,符合英国的“扶德抑法”的“大陆均衡”政策,恢复后的德国一定有能力抗衡法国,而英国还像过去那样,看着德、法两国你争我夺,充当双方的“仲裁者”,从而主导欧洲。
但说到底,最大的赢家是德国。不仅剥夺了法国武力干涉德国事务的权力,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鲁尔危机”;而且摆脱了战败国的屈辱地位,获得了与法国一样的大国地位,它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失败,以及恢复了德国的自由。
而德国又将目光盯在了国联,还要担任常任理事国。
1926年,随着国力的增长、外交上的努力,德国在一战后7年,摆脱了战败阴影,再一次成为欧洲强国。此时,他们更是将目光放在国际联盟,并要求担任常任理事国,从而在国际上增加德国的影响力,以及获得主导国际事务的大国地位。
这一要求,立刻遭到波兰等国的反对。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他们看来,战败国是没有资格主导世界的,更何况,西班牙、波兰、巴西等国,多次申请都没有成功。如今,战败国都能要求担任常任理事国,那他们就更有资格了。
于是,各国也纷纷提出要求担任常任理事国。一时间,国际联盟热闹非凡,争执不断,最终谁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德国入联一事就此搁浅。不过,德国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该如何打破僵局呢?他们决定故伎重演,再打“苏联牌”。
同年4月,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友好中立条约》。双方继续在《拉巴洛协定》的基础上“充分信任”、“永远合作”。同时,德国答应苏联入联后,不会影响两国的关系,而且还要在国联上为苏联“说好话”,为其争取更多的好处。
苏、德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再次让西方社会坐立不安。眼看着德国“不可逆”的崛起,再有苏联的支持,欧洲将从此不得安生。打压是不可能了,唯有笼络和争取,让其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否则德国就真的“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
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在英、法等国的一番操作下,战败的德国真就成为国际联盟一员,并且还担任了常任理事国。由此可见,国际联盟实际是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控制,并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中、小国家根本没有话语权。
担任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是德国外交的又一重大胜利,尽管有英、法等国的妥协因素,但其利用苏联与西方社会的矛盾,要挟英、法两国,迫使其承认大国地位,并成为主导世界的一员,不能不说德国人的眼光敏锐,一下子选中了关键点。
当然,德国能走到这一步,与其实力密不可分。尽管战败,但其工业体系没有夸,军事体系没有散,成为战后迅速崛起的关键。说白了,就是元气未伤。说到底,一战中没有占领其全境,彻底瓦解德国,才是英、法等国无可奈何的重要原因。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