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为了支持鲁尔区的“消极抵抗”,反对法、比军队对德国的侵略,德国不得不开动印钞机,多印钞票补贴停工的企业和罢工的工人。其实,在“鲁尔危机”前,因为沉重的战争赔款,早已开始多印钞票,来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
“鲁尔危机”后,2000多台印钞机更是加班运转,结果就是汇率直线下跌,德国马克贬值250倍,物价飞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那时的人们,领完工资后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往商店,因为稍迟一步物价就会上涨。
商品很快以10亿马克为计价单位,一块面包1200亿马克,一盒火柴30亿马克。由于钱太多,大企业不得不动用火车发工资;孩子们把一捆捆马克当积木玩;生活做饭干脆用马克当柴烧。一战后的4年间,德国的物价指数上涨了4815亿倍。
自法国占领鲁尔区后,当地民众的抵抗就没有停止过,再加上通货膨胀,狂躁的民众不再一味的消极抵抗,逐渐的走向积极抵抗。他们破坏铁路、炸军车、抢物资,整得法国焦头烂额。更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国家支持他们,法国更加孤立了。
一是,占领鲁尔区9个月,由于当地人的抵制,非但没有获取更多利益,反而运往国内的物资比以往少了5倍,当然,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也“传染”到了法国,正以每个月物价上涨2倍的速度在递增,眼看着要步入德国的后尘。
二是,德国经济崩溃,国内开始爆发革命,各类党派纷纷发动起义,有推到德国政府的趋势。这对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是个不小的威胁。一旦德国解体,所有债务也将像俄国“十月革命”一样,全部废除。法国不得不考虑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更要命的是,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招致所有人的反对。美国十分反感法国的“老大”做派,干脆“敬而远之”;与英国的关系也是矛盾重重。尤其在“鲁尔危机”中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一意孤行,就连比利时也开始撤军,不愿再趟法国浑水。
然而,德国首先让步,危机解除了。
眼看着法国将欧洲搅得“乱七八糟”,英、美两国认为,该是干涉的时候了。他们一面利用自己金融中心的地位,大量抛售法郎和法国国债,造成法郎严重贬值;一面利用法国请求经济援助,迫使其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
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先扛不住的是德国。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让德国认清了“消极抵抗”的作用,只能是国家分崩离析,不能“意气用事”,而是抓紧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解决民生问题。决定停止一切“抵抗”,认真履行赔偿事宜。
这个突如其来的胜利,让法国人感到十分的满意。殊不知,在英、美两国的打压下,法国不可能在欧洲起到主导作用。因为从这一刻起,对德国的处理已不是法国一家了,主导权掌握在英、美两国手里,他们要制定一个可行的德国赔偿计划。
这就是《道威斯计划》。1924年在英、美两国主导下,协约国在伦敦制定了该计划,内容是:为了让德国具备偿还能力,要对其进行贷款援助恢复经济,并要求任何国家不得单方面,因争议对德国制裁。自此,法国再也不敢干涉德国事务了。
更无奈的是,凡是涉及的德国问题,法国都以英国的意见为准,并一起走上了“绥靖政策”的亡国之路。而德国的产业工人和中产阶级,也开始信奉纳粹的极端思想,在他们看来,必须有一个人带领德意志民族,走出屈辱,恢复民族自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5年间,德国获得的国际贷款达135亿马克,而期间赔偿的战争赔款只有85亿马克。也就是说贷款额大于赔款额,再加上美国还投入了大量的工业技术援助,充裕的资金让德国迅速崛起,并在10年后再次发动战争。
随着法、比军队撤离,“鲁尔危机”解除了。这场危机,让法国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实力,既不可能成为欧洲的霸主,也不可能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紧跟英国的脚步,因为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认可其能主导一切。
俗话说得好“不嘚瑟、不作死就不会死”。刚刚结束战争仅5年,悍然发起对德国的入侵和武力干涉,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个大国该有的高姿态,反而令其失去了欧洲的主导权,更招致别国对德国的“同情”,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典范。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