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活着就是为了找对象生孩子吗?为什么不能永生?

对于人类来说,活着可能有很多意义,比如:追寻梦想,体验人生,光宗耀祖,但对于动物来说活着就是为了生存和繁殖。

动物为什么要生存和繁殖?

其实,控制动物行为并不是动物本身,而是动物体内的基因,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它们以什么为食,决定了它们在什么时候成年,也决定了它们什么时候会发情、繁衍后代。

之所以会如此,其实就是因为生物要适应地球的环境。

我们知道,自从有文明一来,人类一直都有追求长生的梦想,但是对于地球生物而言,长生意味着更快的灭绝。

首先,如果一种生物能够长生,而且也能够长期的繁衍,那么它们的数量很快会超过地球的负荷,造成生态环境衰退,最终导致该生物面临能量短缺而大面积死亡。

如果一种生物能够长生,但不能够长期地繁衍,那么虽然它们不会面临能量问题,但是它们却无法熬过地球环境的每一次变迁。

我们知道地球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地球的历史上经过过温度比现在高很多的时候,也经历过温度低到植物都无法生长的时期;还经历过陨石撞击地球、氧气浓度比今天高一倍等等各种环境,但是每一种生物能够适应的环境是固定的,比如:人类不能在高于45摄氏度的环境下长期生存,也不能在氧气浓度过高的环境中生存。

如果一种生物实现了长生,那么它们将会在下一次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因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由此可见,长生并不能“真正的长生”,想要真正的长生,必须依靠生物一代代繁衍。

在地球上,生物每繁衍一次,都会发生极个别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异就像是试错,有些试错了,被自然选择淘汰了,但有些试对了,这种基因就可以在种群中大规模流通了,比如:人类的直立行走基因,由于这种基因能够节约能量,因此直立行走基因通过繁殖在猿人的种群中扩散开来。

所以,生存和繁殖是为了更适应环境,这样即使个体不能永生,但自己的基因可以在后代身上永生。

地球生物就是凭借这种手段,一代代延续着自己的血脉,直到今天一直未曾中断过。

基因的争夺战

除了生物想要延续自己的血脉外,基因也想让自己的“寿命”更长久。

基因的寿命,是从诞生之初为开始,到最后一个携带该基因个体的死亡为结束。其中有些基因寿命比较长,尤其是对生物有利的基因,比如:视觉基因。

由于眼睛可以帮助捕食者更好的发现猎物,也可以帮助小型动物更好的藏身和躲避危险,因此视觉基因从诞生之初,就一直被保留在各个生物体内,甚至在未来,这种基因也不会被淘汰出去。

但是,如果有一种基因不能帮助生物更好地生存,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基因,由于这种基因会损害身体健康,让生物过早地死亡,尤其是在它们还未繁衍后代时死亡,那么该基因就不会被传递下去,也就是说,该基因“死亡”了。

由此可见,能够帮助生物更好地生存的基因会被保留,反之对生物不利的基因将会被淘汰,久而久之能够保留的基因,大多数都是能够帮助生物更好生存的基因。

比如:发情期,这种基因可以帮助生物在食物充足的季节生下宝宝,提高生物的存活率,因此该基因会被保存。

除了能够帮助生物生存的基因会被保留外,能够帮助生物繁殖后代的基因也会被优先挑选出来,比如:睾酮素。

过高的睾酮素其实并不利于生物健康,在澳大利亚地区有一种小型动物叫做宽足袋鼩,雄性的宽足袋鼩在发情期时由于睾酮素分泌过高,导致它们不眠不休地想要和雌性繁殖后代,甚至能连续14个小时。

但是过高的睾酮素会导致生物提前死亡,因此雄性宽足袋鼩基本上只能活一次繁殖季,就会死亡。

但由于睾酮素可以帮助生物提高繁殖后代的能力,所以哪怕该基因严重摧毁生物身体健康,但该基因仍旧被保存了下来。

由此可见,当生物达到性成熟期时,繁殖能力基因会占据第一位。

总结

生物之所以把生存和繁殖放在第一位,是因为生物想要延续自己的种族,必须通过繁衍,而生物想要繁衍后代,需要达到性成熟年龄,所以在性成熟之前,生存对于生物至关重要;性成熟之后,繁衍会成为生物的首要任务,哪怕这种能帮助生物繁衍的基因,会让生物繁衍之后立即死去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