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越拍越魔幻,殷墟三星堆想打人:商代武士头盔长这样?

编者按:古老的商周文明,虽然距离当代已经非常遥远了(以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为例,已经距今3066年了),但因为明末小说《封神演义》,所以人们对其并不陌生。小说中,各路神仙辅佐西周军队,最终战胜了反动的纣王(他们同样有神仙帮助),但实际情况里,商周军队当然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战争的胜利,那么真实的历史中,商代战士的装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往的影视剧中,由于缺乏考证,商代战士的盔甲在道具师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产生了罗马式,网游风,不可描述风等各种各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无论美丑,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影视剧中的商代将领

今天本文就尝试着描述一个商代武士佩带头盔时候的样子,让大家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的历史。需要声明的是,按照严谨的考古,所谓复原,指的是将出土文物缺失的部位修复,而根据记载或壁画做出的“推测”,实际上是想象。网络上很多“复原”某朝某国某某说法,实际上用词是欠考虑的。说商代人,那就先得从发型说起,也就是说,没带头盔的商人的脑袋长什么样?

关于这个,现在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些雕塑来进行研究(虽然也不多)。国内的商代雕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殷墟,二是四川广汉三星堆。从殷墟和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上看,商代人应该是留辫子的。从外观上看,商代人的辫子跟现代大姑娘的鞭子看起来结构基本一样的,即先将头发分成三股,然后编束成发辫。发辫编好后,可以直接垂在脑后,也可以盘起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商代青铜人头的发辫是自然下垂状态,而殷墟出土的商代石人的发辫则将辫尾塞进头箍中盘起来。头箍是商代人常用的装饰物,古人称呼头箍为“頍”,頍的材质已经不得而知,按常理来说,应该为皮革和纺织物。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辫子下垂

▲殷墟的商代石人,辫子塞在发箍里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头带发箍

商代的胄,国内出土过不少。这些胄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种,一种是北方民族使用的,一种是中原人和南方人使用的。大致上说,北方民族的胄表面光滑,而中原人和南方人的胄上带有鲜明殷商特色的花纹。本文插图中的这一顶青铜胄出土自江西新干大洋洲。在此要特别指出,这个大洋洲不是澳大利亚,而是新干县的大洋洲乡,这点要记住了。

▲山西博物院藏商代北方青铜胄

1989年9月20日,江西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镇的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墓葬。随后,考古人员对这座墓葬进行了发掘,该墓为商代后期墓葬,一共出土了475件青铜器,754件玉器,139件陶器。新干大墓的发掘对国内商代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代,江南地区便已经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政权。该墓出土的铜器带有明显的殷商风格,也有部分器具的造型和纹饰与中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中出现的这顶铜胄通高18.7厘米,底面内径为21厘米x18.6厘米。铜胄前面铸有典型殷商兽面花纹,前部下端有一个开口,后部顶端有用来安插装饰物的缨管,铜胄顶端有一条棱(脊线),从侧面看,整个胄体呈前端较高的坡型。

▲江西博物馆新干大洋洲商代胄正面

大洋洲的这顶铜胄与殷墟地区出土的铜胄样式颇为相似,属于典型的殷商文明铜胄。这说明了在当时,殷商文明已经对江西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江西博物馆新干大洋洲商代胄顶部

那么胄是怎么戴的呢,直接扣头上吗?当然不是,和现代的头盔、安全帽不同,古代的胄大多内部比较粗糙,商代的也不例外,这种胄如果直接扣在头上,头发和头皮都不会舒服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商代人怎么办,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从后世的做法里找出一点端倪,比如清代在戴头盔的时候,要先戴胄衬,即棉质的盔帽,这样可以让带胄的人舒适一点,商代或许也会采用类似的做法。

▲海防博物馆的清代胄衬和胄

头盔是保命的东西,非常重要,如果头盔往头上一扣就上阵,可能敌人一棍子扫过来,头盔就被打掉了,这样就大大不妙了。因此就像现代人戴安全帽也要有系带一样,商代戴头盔的时候也可能会使用带子将头盔系紧,大洋洲出土的这顶胄,胄体上有四个穿孔,这孔可能就是用来穿系绳子的。

▲江西博物馆新干大洋洲商代胄侧面

综上所述,一位商代的武士上阵前,应该怎么戴上自己的头盔呢?经本文分析,步骤如下:第一,先把自己的发型整理好;第二,带上盔帽(注意了,此步骤为猜想);第三,把头盔扣脑袋上;第四,把头盔固定好,系好带子(如果有的话)。经过上述的步骤,战士的头盔就带好了,然后他再穿上铠甲(如果有),操起兵器,就可以愉快的杀敌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