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协约国拥有绝对优势,为何不占领德国全境?

1918年,历经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沉浸在胜利喜悦的时候,作为协约国的高级将领们,对未能占领德国全境而耿耿于怀,但是他们也知道,早早的签订停战协议,尽快结束战争也是无奈之举,更是政治的需要。

一是,战争几乎耗尽了英、法两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英国采取的“饥饿战争”,全面封锁德国,但同样需要进口维持的英、法两国,不比德国好到哪里去。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这场战争的胜负谁都不好说。

与单纯的军事占领相比,更让英、法等国有心无力的是维持。因为占领德国,就意味着要承担6000万德国人的生计。从经济的角度看,把“烂摊子”继续交给德国人去处理,是十分划算的事情,并且德国恢复的过程,相对而言也是安全的过程。

二是,协约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德国的失败指日可待,协约国内部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法国有取代德国成为欧洲霸主的“苗头”,而英国不希望“一家独大”等等,各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更有甚者,以撤军做要挟。可以说是战争还未结束,各国已经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得“不可开交”,眼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战局,唯有尽快结束战争,避免协约国的分裂。当然,战争一旦结束,以撤军或退出同盟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布尔什维克的身影,结束战争可以全力镇压国内的革命势头。同时,也利于德国腾出手来,清剿布尔什维克化的“斯巴达克团”,毕竟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是一致的。

当然,单从军事实力看,协约国军队的军事素养与德军还有不小的差距,继续进攻,谁都没有把握能够战胜德军,更何况进攻就意味着伤亡,民众的呼吁,士兵的厌战,迫使各国尽快结束战争,哪怕是一丝的希望,他们都要努力争取之。

而美国的强势介入,更坚定了英、法两国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

1917年,随着俄国国内爆发“二月革命”,已无心在东线发动攻势。这让两线作战的德军,看到了全力以赴攻占法国的希望,除警戒部队外,一部分主力调往西线。然而,美国的宣战,让他们对胜利再次产生了怀疑。

美国这个时候出兵,可谓是选点极准。双方已在战争中苦熬了3年,早已两败俱伤,此时参战是“损失最小,获取利益更大”。尤其是帮助英、法两国,就是帮自己,因为两国欠美国大约17亿美元,如果德军胜利,这笔钱就收不回来了。

但美国参战,并没有给欧洲各国带来多少喜感,更多的是不安。一是,美国与德国没有太多利益冲突,在态度上比英、法两国温和许多。试图与德国单独签订协议,要挟欧洲各国接受美国的条件。说白了,美国有插手欧洲事务的想法。

二是,常年的战争,让英、法两国惊恐地发现,他们现在越来越依赖美国的军队、物资等等,他们的影响几乎是无孔不入。更有甚者,美国已经开始“指手画脚”了,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战争再继续下去,欧洲各国都将沦为美国的附庸。

更令人不安的是,尽管占领德国全境,但欧洲各国都无力“维持”。而当时有能力的只有美国,如果在欧洲培养一个亲美的大国,势必将欧洲带向更混乱的境地。他们认为,趁自己还有实力,美国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趁早结束战争。

否则,随着战争的继续,美国所起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甚至准确预测到,1919年美国人将担当战争的主力,就像支配德国人那样支配协约国。那个时候,就不是欧洲的欧洲,而是美国的欧洲,这正是他们尽其可能赶快结束战争的一个理由。

由此可见,不占领德国,尽早结束战争,就是不给美国任何插手欧洲事务的借口和机会。但战争进行得不彻底,保留了德国的军事精华,以及不认为是失败的民族情绪,致使德国在二战前迅速崛起,再次“兴风作浪”,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国家利益面前,老牌的西方列强更在意自己的利益,不管是意识形态上的相同与否,还是他国是否真心帮忙,都不允许外部力量介入欧洲。哪怕是“养虎为患”也在所不辞,因为在这个时候,美国是比德国更可怕的“敌人”。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