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铁路再出发的路径有哪些?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范围暴发,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但是,疫情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内在紧密关系,更不会改变全球价值链格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面对现实,积极作为。《中外管理》杂志就“前瞻2020”话题,对话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解筱文,就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铁路再出发话题深入进行采访。
记者问:2018年12月21日发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指出,集战略性和政策性于一体,是继《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后指导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中19处提到“多式联运”、“铁路”一词出现32次,为多式联运发展带来了政策红利,将在2018年“公转铁”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掀起一股更大的“铁路热”。2020年,多式联运创新将体现在哪些方面?将出现哪些新模式和新业态?如庞大内需市场临铁经济等。
解筱文答:2020年,在国家政策利好和铁路更高质量发展中,铁路运能大、运距长、成本低和节能环保等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铁联运将进一步发展。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专特运以及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中的骨干和枢纽作用有效加强;在白货领域,将更进一步利用铁路运力资源优势,加强社会合作,扩大开行网络化、快速准时、规模化运行,并兼具多式联运特点的铁路快运班列,铁路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对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贡献显著增强。
记者问:多式联运是未来交通体系的一种趋势,而如何打通运输最后一公里,对陆路运输提出了很多要求。在过去,国内陆路物流运输比较倚仗公路交通,但无论从成本角度出发还是从环保方面看,公路运输都不能胜任多式联运中关键一环的重担。2020年,将如何发挥铁路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的先导作用?铁路运力提升方面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情景?
解筱文答:2020年是国家《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重点物流通道干线铁路建设加快推进,西部与华中、华北地区干线铁路通道更加完善,新建高铁投产促使既有线路货运能力释放,以及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完善,路网整体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计2020全年铁路货运量接近48亿吨。
记者问:根据铁道部发布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中提到的,到2020年,将在全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的总目标。而在铁路建设中,大部分要归属高铁建设,在高速铁路总造价结构中,最大部分是铁路基础建设投资。铁路信息化、电气化是否是未来铁路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为什么?2020年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将是怎样的?
解筱文答:中国铁路早已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到2020年,全国铁路将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5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左右,其中高速铁路接近4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记者问:经济增速放缓,行业整合加速,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当前的政策环境和宏观环境变化,对企业或投资机构下一阶段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应该怎么去把握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机会点?
解筱文答:当今时代,中国经济愈来愈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支撑,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铁路企业要稳中求进,持续创新,在体现自身行业特性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分工,加快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铁企业。
记者问:面对2020年即将到来的崭新商业环境,以及难以预知的困难、困惑,您认为企业最应该建立的思维认知是什么?您对其他领域的企业管理者,有什么共性的建议?
解筱文答:中国铁路企业最大的难点在于,需要惯性秉承国家使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的前提下,更多体现铁路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才可能继续推动铁路更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破解现实难题,实现中国铁路的再出发,迎接一个更新的明媚春天,是对中国铁路企业领导者的重大考验。在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运输站段的责权关系,推进管理创新中,最应该实现国铁企业管理者向现代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和理念重塑,以从战略层面更大提升经营思维和经营本领,彰显中国铁路企业家的时代担当。
记者问:在铁路领域,您预计2020年将会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有哪些?
解筱文答:2020年,中国铁路仍然整体性持续领先世界。全国铁路网布局更加优化完善,铁路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运输安全保持稳定,运营管理现代科学,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铁路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步伐加快,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国铁资本的经营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