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曾打算出国留洋?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根据清帝退位时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皇室成员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史称“逊清小朝廷”。

溥仪退位时,还只是个刚满6岁的小孩子。虽然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时的溥仪对这些事情几乎是一无所知。

随着溥仪在紫禁城中渐渐长大,加上身边满清遗老们不断给他灌输帝王思想,溥仪开始逐渐产生了恢复祖宗基业的想法。不过,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溥仪在心血来潮时,就会发奋读书学习,立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没坚持多少时间,他就会泄气,跑到紫禁城的御花园中看蚂蚁搬家了。溥仪就是在这种间歇性的心血来潮中,逐渐长大,可是复辟满清的梦想却离他越来越遥远了。

1919年,紫禁城中请来了一位西洋帝师——庄士敦。庄士敦是苏格兰人,他早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后来又长时间在中国的英殖民政府中任职,是一位博学多才,融贯中西的学者。这位“苏格兰老夫子”的到来,对青年时期的溥仪影响可谓是非常巨大。庄士敦教溥仪英文,为他讲解西方的历史、文化、生活。在庄士敦的解说下,溥仪开始明白了中国和西方的巨大差距,这也逐渐让溥仪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出国留洋。

溥仪觉得想要恢复祖宗基业,仅仅困在小小的紫禁城中是办不成什么事情的。他想要出国留洋,把国外的先进东西都学过来。可是,溥仪虽然早已退位,但在紫禁城的小天地中,他还是一位皇帝。按照那些遗老们的说法,“国不可一日无君”,溥仪别说想要出国,就是想离开紫禁城,那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不过,溥仪倒是没被这些困难给吓倒。他一边让庄士敦悄悄在外面和大使馆做联络工作,为他的出国留洋计划做准备。另一边就要开始筹备出国留洋的费用了。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民国政府每年要向逊位的清帝拨发400万两银子,作为清帝的生活费用。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因此溥仪在紫禁城中是不缺钱的。可是这些钱都是由内务府保管,溥仪想要偷偷溜出宫,那就不能动用这笔银子了。于是,溥仪为了计划能顺利实施,还找了一个“共犯”,那就是他的弟弟溥杰。

溥杰不仅是溥仪的弟弟,同时还是溥仪的伴读。因此,溥杰每天都可以出入紫禁城。溥仪就以赏赐为名,将宫里最名贵的字画交给溥杰带出宫去,并转移到位于天津英国租界内的寓所中。这些字画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中就有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溥仪打算溜出紫禁城后,可以变卖这些名贵字画作为自己留洋的费用。

就在溥仪认为万事俱备的时候,出国留洋计划却因身边的太监告发而宣告破产,溥仪只好继续留在紫禁城里。不过,让溥仪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次的出国准备工作,却无意中为他日后留了条后路。

1924年10月23日,溥仪被军阀赶出了紫禁城。由于事发突然,根本来不及做准备,溥仪和他的后妃们被赶出来时,身边并没有带着多少财物。之后,溥仪移居到了天津租界的寓所中。当年他为了出国留洋而转移出来的大批名贵字画在此时派上了大用场。这些字画只有少数几件被出售,但所得的费用已完全足够溥仪和他的后妃们在天津继续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