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癌症日官方海报。(图片来源:中国抗癌协会官网)
一、肺癌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
在中国,癌症已经成为居民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吸烟等致癌的危险因素广泛流行使得癌症的发病率日渐增长。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0万,死亡约200万,癌症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排在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约占到我国整体癌症发病率的21%,而死亡率占到了25%到27%,成为我们国家恶性肿瘤的第一杀手。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专家委员会主任支修益介绍,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同样,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更多的省会城市的数字来看,目前肺癌的发病与死亡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研究如何攻克癌症,首当其冲便要将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第一位的肺癌作为目标。
肺癌的治疗有三大手段: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和局部的物理治疗。在国际上,肺切除手术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而据支修益主任介绍,我国从1933年开始做全肺切除手术来治疗肺癌。因为局部的病变就切除一侧全肺的手术方式使得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到了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肺叶切除手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以此代替全肺切除手术,病患身体恢复的时间也就大大减少。
二、癌症靶向药物:让肿瘤君“滚蛋”
药物治疗的科技新成果同样使得病患获得福音,例如当今临床医学中不断出现的与癌症相对抗的药物——癌症靶向药品。肿瘤的靶向治疗全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顾名思义,就是使合适的抗癌药物瞄准癌细胞上的分子靶点,实施“精确打击”杀伤癌细胞的独特治疗。和传统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放疗”“化疗”完全不同,靶向药物可以只杀伤癌细胞而不摧毁好细胞,便捷口服减轻了患者在“放疗”“化疗”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身心消耗。随着2002年第一个靶向药物格列卫在胃肠道间质瘤的批准使用,十余年来,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得到快速发展,疗效越来越肯定,技术越来越成熟。
据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刘沛昌介绍,靶向药物使用的时间不够长,累积的副作用案例不够多,所以尚且不能很有把握地说,靶向药物就肯定比化学药物安全,但在临床实践上,病人对靶向药物的接受度要比传统化学治疗来得高。
三、利用生物芯片研究癌细胞侵袭机理
在攻克癌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尽全力去消灭癌细胞,同样也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防止癌细胞转移与扩散上,只有看清癌细胞的转移过程,才能探索出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常,研究癌症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在体内,第二种是在体外。活体内研究癌细胞很难观测到癌细胞在体内的发展情况,既然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对植物的长时间培育来研究它的遗传性状,那么以此类推,医学领域中,可不可以通过对癌细胞的体外培养来研究癌细胞的发展情况以及特性?甚至,癌细胞侵袭人体的三维画面能否直观地观察到?
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雳宇及其团队走在前列,他们用物理的方法来对付癌症,一直致力于基于微纳米尺度的三维生物芯片的开发,用于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致命性研究。
传统的体外细胞培养和癌细胞病理机制的体外研究,都是基于二维平板培养的研究模式,展示细胞在二维条件下的生长形态和运动方式。虽然二维模式下的研究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对癌症病理的认识,但是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绝对是一个三维的环境。因此,研究癌细胞在体外的3D培养和病理机制是一个正受到更多关注的抗癌新方法,这就需要借助生物芯片来模拟癌细胞在人体中转移的形态和过程。
生物芯片有没有那么多智慧去模拟出跟人体里面完全一样的结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雳宇介绍,他们开发的生物芯片抓住了关键——模拟癌细胞转移的时候,它在组织或血管中基本的环境和条件。这样,物理学家通过调节生物芯片中的环境和结构,就能看到癌细胞实际的运动情况,包括癌细胞侵袭的速度和方向。这样,他们就能很直观地通过生物影像和数据处理,来看到癌细胞转移的能力强不强。转移能力越强,就意味着癌细胞的恶性程度越高;转移能力越弱,就意味着它对病人的危害相对减小。
此外,刘雳宇的研究团队也在同样的生物芯片里面发现一些更基本的癌细胞侵袭的机理。在临床上,他们也发现了跟芯片里面一模一样的结果,这就意味着,通过生物芯片模拟出来的结构,完全可以看到癌细胞快速侵袭的一种环境。
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癌症
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致癌因素主要包括慢性感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等。在导致肿瘤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癌占了大多数。据中国抗癌协会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1/3的肿瘤(口腔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膀胱癌等)与吸烟有关,1/3的肿瘤(口腔癌、食管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与不合理的饮食有关。虽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能够预防全部癌症,但确实有1/3以上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得以预防。
而在这方面,运动则是防治疾病的灵丹妙药。运动的好处多多,包括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可以提高骨骼与肌肉功能,能改善体型和身体成分,能控制体重和提高免疫功能……不仅如此,运动还能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其中就包括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既然运动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如何合理地运动,发挥它对我们身体的最佳作用呢?“科技前沿大师谈”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博士为公众解读。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