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甲午战争前中日经济的对比来看,清朝经济总量是日本的数倍,为什么清朝仍会输掉这场国运之战。
我们先看看现在,现在中国的GDP已是世界第二,有的人说再过十年就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时中国就说话算数了。说这种话的人是傻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甲午战争就是一个例子,鸦片战争战时中国GDP是世界第二,占全球12.9%,是日本的5倍,却照样败得一塌糊涂。1860年中国GDP世界第一,占全球15.6%,英法联军攻陷北京。1900年中国GDP世界第二,占全球11%,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美国最有钱,可越南、伊拉克、阿富汗都把老美弄得灰头土脸。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国很穷,也能凭简单的武器把“联合国军”打得心服口服。
可见GDP不是衡量强弱的标准,那有人说美国GDP世界第一,为什么人家当老大呢?这得看GDP的构成,美国GDP由航母、飞机、军事工业、机械制造、计算机产业、生物科技、现代农业组成,日本GDP由汽车、电子组成,这些在战争时可转换成国防力量。而19世纪的中国呢?GDP由茶叶、丝绸、瓷器这些破烂组成,打起仗来这些东西无非烧成炮灰,于国无用。那么现在呢?中国GDP由房地产、纺织品等组成,这些东西打起仗来也会变成一片废墟,无法军用。
中国人在经济上有安全感,自给自足,所以不知道发展经济,而日本人没有安全感,四面是海,物产贫乏,只能扩张。中国本来就不知理财,再加上人口暴涨,从康熙五十年(1711)的2462万人口经过短短140年就变成了4亿3000万人口,再多的收入都被庞大的人口吃掉了,更何况收入又不多。中国的农业社会是支持不了近代战争的。一发克虏伯炮弹就是30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呀!
近代战争是靠钱堆起来的,这点李鸿章很明白,他说:“中国积弱是由于贫穷,西洋方圆千里的小国,年财政收入都上亿,无非是因为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信局等税收而赚钱。我国若不早日求变,择其要者在我国实行,那么我国会依旧贫穷下去,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早晚得失败。”直到1903年清政府才设商部,此时中国已歧视商业两千年了。
儒家思想只有所谓“义”,不让人们言利,致使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商人长期受歧视,为国家赚钱还受歧视,于是经济不可能有发展。清国是吃饭型财政,日本是积极型财政,两国对战争的支持能力差远了。与此同时,各国都在发展经济,穷国如俄国、日本以中央财政带动经济,富国如法国、德国、英国在中央预算外有民间商行配合融资,而清国连“融资”是什么都不懂,清国银行体系停留在山西票号层面,这是中古时代的经济。综上所述,清国是以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以手工业社会对商业社会,以中古社会对近代社会,与敌人有一个时代的差距,结果可想而知。
19世纪60年代前后曾国藩等中兴名臣开始搞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政府层面,并没有扩大到民间,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后从顶层设计全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全面向西方列强学习,日本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很多都是在那个时代创办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力众多,市场庞大,这些并没有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日本地处列岛,国内物资匮乏,市场狭小,即使原材料进口,仍然优先发展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和先进的军事工业,对其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清朝很多武器无法自足,日本以一小国,生产众多武器装备。
影响战争的绝对因素并不是单纯的GDP,经济规模的庞大与经济实力的强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国对决,工业质量远重于数量,这个道理放在现在也尤其重要,日本最终取得了对本国发展无比重要的这场国运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