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为何要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他在满清平定中国时起了什么作用?

在明朝江河日下时,一统辽东的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响了一场改天换日的争夺战。而明朝内斗依然不止,被时人誉为“海上长城”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冤死在袁祟焕的尚方宝剑之下,毛文龙的骁将尚可喜等人也受到猜忌,于是投降了后金,成为日后清军伐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迁居真定府衡水县城西北八里尚家庄,又名尚夏寨。公元1576年,尚可喜的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官至明朝东江游击,在楼子山一战中阵亡。清朝初年,尚可喜是三大汉人藩王之一,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被加封平南王。

明末国内外矛盾激化,尚可喜在与后金的作战中非常勇敢,在著名的镇江大捷中还立下了大功。毛文龙死后,黄龙接任了东江总兵之职,崇祯三年,皮岛兵乱,黄龙不能制服,尚可喜斩杀了乱兵,平定了乱局。孔有德等人叛明,攻陷了登州,旅顺副将陈有时、广鹿岛副将毛承禄也叛乱,尚可喜带兵把叛军赶出了旅顺,黄龙任命他为广鹿岛副将。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后金兵攻旅顺,黄龙兵败自杀,沈世奎代替黄龙为总兵。这时,部校王廷瑞、袁安帮陷害尚可喜要背叛朝廷,沈世奎偏听偏信,企图把尚可喜诳到皮岛杀人灭口。此事被尚可喜部下许尔显等人探知。尚可喜被逼入绝境,只得派许尔显、班志富等前往沈阳,与后金接洽投诚。

皇太极听到此消息,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天聪八年四月十日,尚可喜携麾下诸将士及军资器械航海抵达沈阳,皇太极率诸贝勒与满汉群臣出城10里相迎,赏珍宝无数,释放先前俘虏的尚可喜家族成员27人,旋即升任尚可喜为总兵官,赐其部为“天助兵”,驻扎在海州。

祟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加封尚可喜智顺王,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此为清初“三顺王”,当年十二月,尚可喜跟从皇太极伐朝鲜。第二年朝鲜归降,他又与孔有德、耿仲明领兵攻打皮岛明军,杀了东江总兵沈世奎。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尚可喜奉命追击李自成军,在庆都(今河北望都县),斩李自成大将谷可成等。当年十月,又跟英亲王阿济格西讨李自成军,攻克延安。随后会同豫亲王多锋破撞关,定西安。后来皇上又命尚可喜跟从英亲王追击李自成军,分兵攻克郧阳、荆州、襄阳诸郡,李自成大将王光思、苗时化等归降。尚可喜复与英亲王合军下九江,闻听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班师回朝。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尚可喜官封“平南王”,与“靖南王”耿仲明携家口旧部进军广东。沿海州、山海关、天津、登州、武昌、岳阳、南韶、肇庆,最后直至广州。行至武昌,由于部下违反军法,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由其子耿继茂接任,两路大军同归尚可喜节制。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二月,平靖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广州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盛怒之下,大肆屠城,后世称为“广州大屠杀”。

但尚可喜驻粤26年间,在维持社会秩序,重建封建礼教,安抚明末遗民,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树。1655年,尚可喜首次上疏请求归老辽东,顺治皇帝以“全粤未定”挽留。不过,当时“天下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之中,数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他割据云南,圈占民地,抢掠人口,苛捐杂税,鱼肉百姓,并招降纳叛,广植党羽,其选官、练兵,都不让朝廷过问,用度开支,不受户部限制。因此,康熙皇帝决定撤藩。

但吴三桂拒绝撤藩,于公元1673年发动叛乱。接着,耿精忠也举起了反清的旗帜。尚可喜以广东弹九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政府平叛创造了条件。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正月,康熙帝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以示褒奖。当时广东盗贼并起,博罗、河源、长宁、增城、从化诸县先后告急,尚可喜分兵逐一把他们剿定。这年12月,自觉时日不多的尚可喜,在广州镇海楼上召集画师为自己绘制了7幅画像,流传后世。

1676年2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夺取广东最高统治权,响应吴三桂叛乱,尚可喜忧急而死,享年73岁。后来尚之信也与吴三桂矛盾尖锐,向清朝廷投降。1678年,吴三桂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一场席卷十省、长达8年的三藩叛乱终于平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