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流亡小朝廷和末帝最后都经历了什么?

宋恭帝被俘后,江南的大片领土都落入元人之手,南宋王朝实际上已经宣告灭亡,但这并不代表南宋的历史就此结束。南宋遗臣不甘灭国,先后拥立了两位皇帝,坚持抗元,虽然时间不长,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段英勇悲壮的故事。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七日,就在临安陷落前的那天晚上,谢太后为南宋朝廷做出了最后一条决策:将赵显的同父异母哥哥赵昰封为益王,另一个弟弟赵昺封为广王,派大臣陆秀夫等人将这兄弟二人连夜护送出城南逃,以保留赵宋之根,也好东山再起。

陆秀夫等人护卫着赵是和赵吕先逃往要州(今浙江金华),又逃到温州。一些不甘亡国的南宋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投奔二王,张世杰也率部从定海赶来。他们逃到福州后,总算摆脱了元军的追赶,年仅八岁的益王赵昰在宰相陈宜中、大将张世杰的拥戴下即位称帝,史称宋端宗。

流亡小朝廷虽然有了新皇帝,但兵少力单,挡不住元军的进剿,只得在福州上船,向广东沿海地区逃去。有一次在海上遭遇暴风雨,赵昰因惊吓过度得了重病,很快就死掉了。

宋端宗一死,群龙无首,眼看着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这时候陆秀夫挺身而出,联合张世杰拥立七岁的广王赵昺当了皇帝,史称宋幼主。为了避免常年在海上颠簸造成人心涣散,张世杰提议将皇帝的行宫转移到崖山,这里地势险要,如果能据险固守,或许还能躲过这场劫难。

南宋祥兴元年(1278)六月,流亡小朝廷迁到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抓紧时间在这里建造宫室和营房。追随而来的南宋民众和官兵有二十多万人,大多住在崖山周围的船中。

这时候宋帝已经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但他的存在至少还是宋廷的象征,对原来的南宋臣民还有心理上的影响。元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建议忽必烈派兵予以歼灭,忽必烈使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前往征讨南宋流亡小朝廷。

在此之前,还没有汉人统领蒙古军的先例,张弘范心存顾虑,就请忽必烈另派一位亲信的蒙古大臣与他同行。忽必烈没有同意张弘范的请求,却向他提起了一段往事。

那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蒙军攻占安丰(今属江苏东台),军中汉人将领张柔(张弘范的父亲)提议派兵守卫,主将察罕却坚持挥师南下,结果宋军发起反攻,安丰失守,使得张柔非常恼火。

忽必烈讲完这段往事后,对张弘范说:“当年你父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原因就在于委任不专。我不能让你产生与你父亲同样的悔恨。”说罢,忽必烈就要赏赐给他锦衣玉带,委任他一个人统领讨伐大军。

张弘范推辞道:“臣奉命远征,要锦衣玉带没有什么用。如果陛下能赐给我宝剑、盔甲,臣就可以仰仗威灵,镇服不服从命令的人,完成陛下交给的使命。”

忽必烈当即命人从武库里拿出剑甲,任他挑选,并严肃地对他说:“这柄剑就是你的副帅,谁要是胆敢抗命不道,你就用这把剑处治他!”

张弘范在潮阳时,还不知道南宋流亡朝廷躲在什么地方,只好发船下海,四处搜寻。不久,元军抓住了两名宋人,从他们口中探知宋帝君臣藏身在崖山,于是即刻引军南下,直扑崖山。

元朝军队到达崖山地区后,并没有马上进攻,因为这时候元军的水陆军加在一起才两万多人,战船300艘,而宋军尚有近20万人,战船1000艘。张弘范想等另一支部队前来增援,同时留给不适应海上作战的元军一段调整时间。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六日黎明,决战开始了。开战之前,张世杰把战船全都捆绑在一起,摆成一字长蛇阵,准备与元军决一死战。小皇帝由陆秀夫保护,安置在“水城”的正中。张弘范则把元军战船分成四部分,向宋军展开围攻。元军的战船船尾较高,上边站立着一排排神箭手,专门从高往下射杀宋军战船舱面上的士兵。等宋军战船上站不住人了,元军战船就趁机靠到近前,砍断连接宋军战船的绳索,和宋军短兵相接。

在此之前,由于元军从崖山后面切断了宋军的粮草和淡水通道,宋军士兵只好吃干粮,喝雨水海水,致使兵士呕吐不堪,体力已经不支。如今元军气势汹汹地攻上来,他们勉强抵抗到下午,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有人开始向元军投降。

张世杰见此情景,知道大势己去,连忙下令将剩下的船砍断绳索,集中起来,准备突围。行动之前,他派出一条小船前去接小皇帝赵昺,打算让他和自己乘坐帅船逃出去。当时,放眼水面全是元军战船,陆秀夫担心来接皇帝的小船被元军俘获,那样自己就将成为千古罪人,于是断然拒绝了来人的请求。

元军渐渐地从四面围上来,陆秀夫先让自己的妻子儿女投海自尽,然后从容地整理好朝服,向赵悬案告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为国而死,而不可受辱!”说完,陆秀夫便背起这位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一起跳入了海中。

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这样结束了。除了张世杰等少数人突围外,宋军或力战身亡,或投海殉难,崖山海面上漂浮着十几万具尸首。

张世杰突围到海陵山后,只剩下十几条战船。这时候,海上又刮起了飓风,张世杰不肯上岸避风,结果一阵巨浪袭来,把他的船打沉了。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落水牺牲,他手下的部将全都投降了元军,南宋王朝的最后一股残余势力就这样消失了,崖山之后再无无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