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一人,为什么不封郑贵妃做皇后?

郑贵妃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极为宠爱的女人,通过对比我们能知道这份爱有多深刻,首先出场的便是万历皇帝的王皇后。王皇后在13岁的时候嫁给了16岁的万历皇帝,成为了正宫皇后。可惜这位少年皇帝根本不喜欢这位豆蔻年华的皇后,而且后宫中的其他妃子皇帝同样都不喜欢。可怜的王皇后就带着后宫的嫔妃们过着无比寂寞的日子。

皇太后见万历皇帝如此这般,心急如焚,想想自己年岁已高,可是这期盼的儿孙满堂还遥遥无望,可如何是好呢?就在这时,万历皇帝不知为何就鬼使神差地私幸了母亲宫中的一个小小宫女——王氏,私幸之后,皇帝还随手赐给了宫女一件首饰作为信物凭证,而文书房的内宦也将这件事一笔一画地记录在案。万历皇帝并没有把这个小宫女放在心上,临幸之后就忘在脑后了。可是,这个王氏宫女经过这么春风一度,便怀上了龙种。

几个月后,王氏的身形由于怀孕产生的变化再也掩饰不住,被太后发现查问,太后当即找了个机会向皇帝提及此事,可是万历却一口否认,直到太后拿出内宦所记的《内起居注》,万历才迫不得已承认了。承认归承认,但万历仍然不想给王氏一个名分,太后只得再施压力,逼着皇帝册封王氏为恭妃。这位王恭妃没有让太后失望,她生下了一个男孩,便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

王恭妃一举得男,按照常理万历皇帝应该高兴,再加上母以子贵,王恭妃也应该得到晋封,可惜的是,万历对这对母子几乎没有什么感情,他现在的心全都在另外一个女人的身上,那就是后来的郑贵妃、郑氏。

郑氏在14岁的时候便入宫,在两年后,郑氏年方二八,是一个女子最美好的年华,此时出落得如花似玉,她的美貌很快就吸引了万历皇帝的注意,万历狂热地爱上了她。说起万历对于郑氏的喜爱,仅仅是因为她的容貌吗?以色传人终归难以长久,这一点后宫之中的女人都知道,何况郑氏。她有着特殊的魅力来吸引着万历皇帝,她要做皇帝的爱人而不是妃子。后宫的妃子都是低眉顺目,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像牵线的木偶一样,乏味极了。而万历需要的是爱人,有血有肉的爱人。

郑氏在万历面前是很大胆的,她会像平常人家的妻子那样讽刺、挖苦自己丈夫,还会倾听万历的牢骚,甚至还会和万历一起说东道西,不过她很会把握尺度,既不让皇帝感到被冒犯,又能让他觉得无比的新鲜与放松。万历在郑氏这儿体会着百姓人家的恩爱与生活,而郑氏也很快就由淑嫔晋升为了德妃。

1584年,郑氏为万历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儿,万历非常高兴,大摆筵席,架势比王恭妃生下第一个皇子时还要大得多,并且将当时为德妃的郑氏晋升为贵妃。1586年,郑贵妃又生下了儿子朱常洵,这个皇子一出生,万历就宠爱万分,问题也随之而来:早在王恭妃生下皇子朱常洛的时候,当朝首辅申时行使建议过万历,要他早立太子为妙。可是,万历皇帝偏偏不想让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的儿子成为下一任皇帝,于是便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脱搪塞。就这样年复一年,他终于等到了自己心爱的郑氏生下皇子了。这个皇太子的位子到底会花落谁家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明朝廷开始了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

尽管万历皇帝并没有明确地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郑氏生下皇子之后,马上就被晋封为皇贵妃。这件事对于朝臣们来说,无疑有着很深刻的含义。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皇帝要立朱常洵为皇太子?如今朱常洛已经5岁了,而他的母亲王恭妃还只是个低等妃嫔,皇上的心意分明是要废长立幼啊。

于是大臣们开始为立太子一事上疏万历,就因为朝臣们大都支持朱常洛为皇太子,万历皇帝很是头疼。一方面自己真心不喜欢王恭妃和皇子朱常洛,郑氏也常常在自己的耳边念叨着希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成为皇太子;而另一方面,来自大臣甚至是皇太后的压力实在是很大。就这样,万历皇帝和大臣们纠缠了15年,这期间发生明里暗里的斗争真是数不胜数,首辅一职就逼退了四人,各级官员被罢官、解职、发配等更是多达百人,这其中的残酷可想而知。

到了后来,本是一心不理朝事的皇太后看不过眼,出面干预了此事。皇太后质问万历皇帝为什么还是不肯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万历道:“他虽为长子,但他的母亲身份低,不过是个小小宫女!万历本以为说出这话皇太后会无言以对,可是这偏偏刺中了皇太后的心,要知道这李太后当初就是个宫女啊。太后听了这话,生气地指着万历骂道:“你难道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个宫女生的吗?”万历经此一骂才想起来,自己的话说得造次了,跪在地上不敢起身。于是这个“出身论”已经不能成为不立朱常洛的理由了。

郑贵妃得知皇太后出面干涉,觉得自己儿子胜出的机会渺茫,她决定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来为自己和儿子做最后一搏。原来在她生下皇子后,万历为了讨她的开心,曾向她许愿说要立朱常洵为太子。郑氏当时便留了个心思,让皇帝写下了手谕,她自己亲自藏在了宫中的梁上,以备不时之需。如今郑贵妃又亲自拿下了当年藏好的锦盒,当她打开锦盒时看到那份手谕竞然被虫子蛀得破烂不堪,而且最关键的“常洵”二字根本就被咬没了。

万般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在1601年立已经满19岁的朱常洛为皇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国本之争总算是告一段落。明朝祖制规定,藩王必须要住在自己的封地,没有圣旨是不能入京的。如今朱常洵以为藩王就要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去,郑贵妃如何舍得自己的儿子离开京城,就这样朱常洵又在京城十多年没有去过洛阳。于是“群臣请福王之蕃,行有日矣,郑贵妃欲迟之明年,以祝太后诞为解。

最后解决福王去藩一事的仍然是皇太后,她召来了郑贵妃问道:“福王怎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去过封地?”郑贵妃脑筋转得很快,立刻回答道:“太后您明年就是七十大寿了,福王留在京城是为了能给您祝寿啊!”皇太后又是何等人物,她冷笑着反问:“我的二儿子就在藩地,那么他不可以回来给我祝寿吗?”郑贵妃一时无话可答,只好跟太后保证会催促福王去藩地。在皇太后去世后,福王终于去洛阳就藩了。

几次斗争下来,郑氏都没能获胜,虽然她在后宫作威作福,从未将王皇后和其他妃子看在眼里,但是她所争的却总是求之不“得”。后来,万历皇帝在临死前留下遗诏,封郑氏为皇后,并且郑氏死后要与自己一同葬于定陵,可是这份遗诏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郑贵妃要比万历皇帝晚死10年,在这10年里,她的风光不再,后宫的妃嫔们平日里早就受够了她的白眼和嚣张,她的儿子福王又远在洛阳,因此她在宫中的生活可想而知。

郑贵妃最后非但没有成为郑皇后,就连死后也没能按照万历皇帝的遗愿入定陵,定陵里面葬的是万历皇帝、原配王皇后和朱常洛的母亲即被追尊为孝靖太后的王恭妃。而郑贵妃被葬在了银泉山下。她曾经得到了那么多,如今也只剩下一抔黄土、一副白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