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亲率五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方面则派出陆逊担任总指挥迎战蜀军。吴蜀两军在夷陵一带相持了近八个月时间后,陆逊通过火攻连营的战术一举破敌,大败蜀军。这便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
许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夷陵之战”的起因是由于东吴夺取荆州,并斩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刘备在盛怒之下不顾众人反对起兵伐吴,发誓要为关羽报仇,这才拉开了吴蜀大战的序幕。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刘备伐吴的主要原因真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为了报仇雪恨吗?其实不然。
《三国演义》将刘备描写成是一个宅心仁厚、极重情意,但又有点婆婆妈妈的人。可历史上的刘备不仅野心勃勃,而且遇事果断,工于心计,该下狠手的时候绝不拖泥带水。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刘备能从一个卖草鞋的小贩起家,经过多年打拼,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大人物,光靠哭哭啼啼怎么可能成就大事业呢?
因此像刘备这种“老江湖”是绝对不可能因一时冲动就带着举国精锐去找孙权拼命的。况且,关羽死于220年初,刘备兴兵伐吴在221年七月,前后相隔了一年半,这中间刘备还抽空在成都完成了称帝。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说刘备因冲动而不顾群臣劝阻,一心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也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刘备究竟是为什么一定要讨伐东吴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战略方面考量。荆州位于长江中部,只要占领了这一区域,逆流而上可以夺取益州,顺流而下可以夺取扬州,向北又可以深入中原腹地,因此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后,刘备在南方的战略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原本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占据荆、益两州的刘备可以静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而,就在刘备离“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无限接近的时候,荆州却丢了。益州山川险阻,易守难攻,作为守成的大后方非常理想,但要光靠益州这点地盘去跟曹魏、孙吴争夺天下却又远远不足。荆州的得失可以说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因此刘备兴兵讨伐东吴自然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此外,刘备认为当时蜀汉的实力尚且不是曹魏对手,但打东吴却是绰绰有余,所以他在挥师东进的过程中表现得咄咄逼人,孙权的求和信直接被刘备丢进了垃圾桶。可事实上,蜀汉、东吴的实力只在伯仲之间,双方谁打败对手都不意外。
刘备坚持出兵讨伐东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缓解蜀汉内部矛盾。当时益州地区共存在着三股主要势力,一是益州本地的益州集团;二是原益州牧刘璋带入益州的东州集团;三是刘备入蜀后带入益州的荆州集团。益州集团都是本地豪强大族,所以在经济实力上拥有绝对优势。可是在政治地位上,荆州集团是老大,东州集团是老二,益州集团只能排老三。于是,有钱没地位的益州集团就成了被盘剥的对象,每当国内需要摊派钱粮的时候,益州集团都要出大头,可是蜀汉核心管理层的大门却对他们完全关闭。
由于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所以益州集团对蜀汉政权充满怨恨,他们巴不得曹魏王师早日南下,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之间也存在着权力博弈。后者试图上位,而前者则全力阻止后者攫取更多政治权力。
所以为了加强凝聚力,刘备就必须要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后来刘备去世,诸葛亮在明明打不过曹魏的情况下还要不断坚持北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最后来总结一下,刘备讨伐东吴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夺回荆州控制权以增强蜀汉实力;二、通过战争缓解蜀汉内部矛盾;三、顺便为关羽报仇。然而,由于刘备在战术上出现重大失误,结果导致“夷陵之战”以惨败告终。蜀汉实力不增反降,内部矛盾也因此战失利而变得更加尖锐,至于为关羽报仇之事就更加变得遥遥无期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