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中,黑田明伸教授以非常务实的学术作风,查阅了大量中西方古代及近代货币史料,将货币归纳为“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将内部货币即商品货币的功能界定为“物品的交换”,如贝壳、金属货币,而外部货币即债权债务类货币界定为“时间的交换”,如美元、欠条。
长期以来,商品货币对货币观念产生了极大的误导性,而债权债务类货币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货币的本质。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将货币的起源追溯到物物交换,为了解决物物交换的不便性,然后发明了商品货币如贝壳、羊皮作为交换媒介。
纵观人类货币史,商品货币、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并记录下来。但是,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并非是人类千年长河、千万族群中唯一的交换媒介。实际上,在人类社会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应该是“时间的交换”,而不是“物品的交换”。
在人类社会早期,交易所面临的并不是货币稀缺,而是商品稀缺。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的日常剩余极为有限。
在当时打猎是一个非常不确定性的工作,要不人和猎物一起回来,可以大吃一顿;要不人回来了,两手空空;要不人没回来。强如狮子、老虎都经常一天饥一天饱。尤其缺乏存储技术,剩余的食物容易腐烂,而一些没有打到猎物的人则忍受着饥饿。如此,就产生了“时间的交换”。
简单来说就是,甲今天没有食物,乙打了一头猎豹回来,两个人便商量,乙借一条豹腿给甲,甲承诺下次打到猎物时归还一条豹腿或者一只小鹿,这时应该还有族长及族人在场作为见证。这个在区块链世界里叫“共识机制”,共同记账,产生信用。几天后,甲果然打了一只猎豹回来,然后将一条豹腿还给了乙。
这样就发生了跨期交换。在这个交换中,“欠”、“还”以及族长担保的信用方案充当了货币,最终促成了这笔交易,避免了甲忍受挨饿,乙也在这种交易中获得了调节的福利。乙参与了这种信用交易后,下次自己挨饿时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获得食物。
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足够的剩余食物,不具备物物交换的条件。所以,货币应该起源于跨期交易,而不是物物交换,通过时间差来解决交易需求。
实际上,物物交换要达到双重重合的难度极大,特别在信息极为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信息不充分、剩余猎物又极少、双重重合难度大,这个时候相信没有人会采用这种极高成本、极高风险的交易方式。为了避免饿死,当时人们频繁地使用信用交易、跨期交易解决不时之需。
黑田明伸在古代日本、中国都找到大量类似的案例。
在近世日本,日本政府没有办法像中国政府一样提供足够的金属货币以及管理能力,大部分集镇和村落都处于货币奇缺的状态。为了解决交易流动性问题,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基于村民信用通过债权债务来实现商品交易。在村民和村长的见证下,村民甲跟乙做买卖,乙得到的不是金属货币,可能是一张欠条也可能是口头债权合约,如此甲乙就完成了一笔交易。
这种情况,在今天中国的农村也偶有发生,比如村民之间相互换工,这种劳动雇佣并不支付工作,而是以“欠工”和“还工”的方式实现交换。这种“欠”和“还”实际上就是基于信用的债权债务合约。
在古代日本集镇、中国农村、雅浦岛以及远古社会,这种基于信任的债权债务合约作为货币实现商品交易的历史非常悠久。信任基于村长、族长权威,村民、族人共同见证、监督,这种解决方案才能实现。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