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凭什么能在半年打败法国,俘虏法国皇帝?

大多数人都知道德国与法国,由于历史的纷争,双方矛盾不断,甚至导致一战、二战的爆发;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的德意志民族受法国人的压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90年“柏林墙倒塌”,德国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早在13世纪初,法国就完成了统一大业,并推行强权政治,成为主导欧洲的霸主。为了维护霸权,保持德意志民族的分裂,阻止其统一,成为他们的一项传统政策。而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民族,宁肯背负“好战”的恶名,也要为之抗争。

“铁血宰相”俾斯麦挑拨法、普两国矛盾。

1866年,奥地利被普鲁士军队打败,俾斯麦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与其签订了一份十分宽大的《合约》,旨在提升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威望,为统一德意志对“内部进行了整顿”。他最终的目标是,打败时刻警惕德意志统一的法国。

不出所料,奥地利的失败在法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拿破仑三世看来,“这意味着法国400年来最大的失败,从此失去了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只有将德意志分成三块,对法国的威胁才最小”。然而,俾斯麦要先动手了。

他要为战争找个“理由”,关键是如何掀起国民对法国的仇恨,这个突破口就是西班牙。1868年,西班牙王权被推翻,新政府为了权衡各派利益,选定了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作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

让法国人愤怒的是,这个家族是普鲁士的王室,一旦利奥波德亲王成为西拔牙国王,在地理位置上,法国就处于普鲁士和西班牙的夹击之中。也就是说,单就普鲁士,法国还勉强应付,如果加上西班牙,法国必败,无论如何不能让其得逞。

拿破仑三世拍了一封措辞严厉,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电报,让驻普鲁士大使亲自交给威廉一世,让他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情。其实,威廉一世不顾俾斯麦的坚持,决定不再争取王位。尽管这封电报很气人,但他决定忍了,并交给俾斯麦处理。

正在为皇帝退缩而懊恼不已的俾斯麦,看到这封电报时,顿时计上心来。他擅自修改了威廉一世比较温和的回电,变成一份极富挑战口吻的电文,“拒绝作出保证,拒绝再见法国大使”。俾斯麦洋洋得意地对老毛奇说道:“这将起到红布对高卢牛的作用”。

果不其然,这封电文公开后,法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一场讨伐普鲁士的高潮,《马赛曲报》公然打出“打到柏林去!”的号召。同时,在柏林的街头,被民族主义激发出斗志的民众,狂喊:“打到巴黎去!”俾斯麦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普法战争爆发,老牌欧洲霸主被推翻。

1870年7月9日普法战争爆发。法军连战连败,一个半月后,拿破仑三世率领近9万残兵败将,在色当向普鲁士投降,俾斯麦继续扩大战果,向巴黎进军。半年后,新成立的法国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停战条约。其实,法国失败是注定的。

首先,从军事准备上说,法国令人失望。尽管他们雄心壮志、豪气冲天,誓将普军打败,但是他们的战争动员能力却很差,开战2周了才动员了26万人,队伍集结十分混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甚至连一张普法边境地图都没有。

反观普鲁士,常年的战争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动员和后勤保障体系,战备库存储着大量的被服、武器弹药。更值得一提的是,普军十分重视铁路对军事的作用,有着发达的铁路网,拥有很强的机动性,以至于普军开战当天就出动了45万人。

其次,经济实力方面,普鲁士强于法国。由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主导的“关税同盟”,极大地改善了工商业的发展,加上出台一些有利于己的政策,普鲁士的经济增长很快,十年几乎翻了一倍,综合国力超过法国。

开战当年,两国的工业产值在全世界的占比分别为:普鲁士占13%,法国占10%。比如煤炭、钢铁、铁路长度都超过了法国,尤其是军事工业,随着大批火炮、后装枪装备部队,普军的武器效能和战术思想都远超法军。

更重要的是,普鲁士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他们最早施行强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到19世纪60年代,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惊人的97.5%。人才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发明层出不穷,在战场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战斗力。

而称霸欧洲400年的法国,尽管为了维护统治,摆出一副温和的霸权主义,但在处心积虑、咄咄逼人的普鲁士面前,无论是政治外交,还是综合国力,都不能与之相抗衡。再加上拿破仑三世比起他的叔叔,既无勇,也无谋,失败是迟早的。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