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肖战是谁?
这可能是肖战最不愿意回想的一天。偏偏,还有他的粉丝在微博艾特他:“你会觉得是我们的错吗?”
可能还有人不知道,到底肖战是谁?怎么朋友圈、微博里,到处都在提这个人?
原因很简单,有人以他为原型,写了一篇“站街文学”发到了同人创作网站AO3上,在小说里,他是一个女装大佬,且剧情尺度有些大。
一些粉丝接受不了,便开始组织举报。一开始,只是针对文章,后来,是针对这个网站。
可是,网站上承载的不止这一家的同人文学。玩游戏的、追国内外偶像的、看舞台剧的、喜欢动漫的、中日韩的、欧美的......几乎所有圈子的人,都可能在上面看过用爱发电的文章。
而现在, “粮仓(存储文章的地方)”没了。我相信,就算你不知道AO3、老福特,也一定不想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被脑残粉们自诩正义举报下架。
它相当于游戏迷眼里的steam+任天堂+PS4,相当于爱化妆的人眼里的全品牌化妆护肤品合集。相当于有人不喜欢麻辣烫里的香菇,所以举报封了整座百货大楼,让你只能憋在家里哪里都去不了。
肖战的那些粉丝们可能觉得,只不过是些小众圈子,被欺负也得忍着,可是所有不同圈子的粉丝这次都放下了隔阂,一起反击。
很快,微博上就出现了对肖战粉丝的声讨,甚至上升到了肖战本人,有人还挖出了他七八年前的言论,试图证明他并不配偶像之位。
他代言的产品官博下全是差评,他主演的剧被怒评一星,而始作俑者,他的偏激粉丝们,虽然道歉了,却在微博主页上挂着大图——上面写着“我没有错”。
至此,已经不是一次道歉的问题了。
不难理解,为什么粉丝们有这种“自信”。
因为,在当下的流量造神体系里,作品、才华、真实人品不值一提。
要看一个人够不够火,就要看他有多大流量,在微博有多热门,有多少大牌代言,有多少粉丝愿意为他转发、点赞、控评、打榜、集资应援造势。
渐渐地,就形成了“信息茧房”。在这个信息茧房里,只有自己心中的“哥哥”才是NO.1,别家都是地底泥,可以任意拉踩。各个圈子的小众粉丝,微博上不了超话榜,官宣代言转发评论不过万,没有控评、打榜、反黑组,作品说出来没人知道。
正是这样的态度,惹怒了我们。
不要因为活在流量的世界里久了,就把虚假当做真实。请对别人喜欢的事情,保有最基本的尊重。
02
流量之下,
最大的赢家从不是你我
为什么我们对这次事件这么反感?
因为,我们曾见过真实。
流量明星们,大多是人气先于作品,粉丝战力大于本人实力,把靠水军、小号、机器、人工刷出来的数据,当成是真正的成绩。
作为一个没有粉丝滤镜的路人,心里的唯一感受是:他凭什么?
越是被这样不理解,粉丝们就越委屈。
她们希望更多人喜欢自家偶像,这么优秀的人应该被所有人喜欢。
可惜,适得其反。更惨的是,肖战本人着实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不止代言商撤下他代言的全线产品,自己主演的本来挺高分的剧被差评,跟他共演的演员也憋屈。
这真的是粉丝们所说的“爱”吗?这真的对他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吗?不说影视圈,至少在路人缘上,他之前辛辛苦苦一整年的努力,全白费了。
而这一次,和普通的饭圈互撕还不一样,最后我们可能是14亿人一起丢脸。为什么?你自己看吧。
部分粉丝怕肖战凉得不够,到国外的社交平台上刷热搜、刷评论,外国人打开看到“WeLoveYou XiaoZhan”,都是一头雾水。Who is 肖战?甚至,听说有这种:
粉丝作的恶,到最后要全体国人买单???
谁曾想过,这么多年来,我们靠科技、互联网等在世界上挣足面子,到头来却被流量明星的一群脑残粉,毁于一旦。
是谁荼毒孩子?不是文学作品,不是茶花女这种经典“站街文学”,而是不假思索、不加引导的“乌合之众”。
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可以不要底线,最后为流量买单的,还是我们,以及被祸害的下一代。
03
我们没有了思考,
只愿意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
流量造假最为致命的,是制造对立,摒弃思考。
大多数人,都只是被流量裹挟的一员。
不难发现,很多喜欢四处挑衅粉丝,大多是10~20岁,社会经验不多。
不然,也不会在控评时号召说:“XX家的粉丝都是有经济实力的人,撕不过的,拜托别提他家也别说他家是电竞粉,
请躺平任嘲”。
经常混迹于饭圈的他们,多数是以下几种粉丝:
数据粉:粉丝里的技术流,及时发现所有可刷数据并行动,曾刷新吉尼斯纪录。控评粉:严格审核与把关,有利于偶像的言论要顶上热门,随时召唤“夺命连环追魂反黑粉”。反黑粉:全球杀伤力最强的杠精,谁骂我偶像,我就灭谁九族。
你很难想象,他们为了坚持相信偶像“很厉害”“很无瑕”,硬生生地控评所有声音,不让其他人说一句坏话。
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却善于挑起言语争端,更容易显得我们这些路人的“中立、包容”=讨厌他们。
这已经很文雅了,我见过很多更粗俗,甚至问候路人父母全家的版本。
为什么,粉丝们会变得那么狂热?
真相是:我们都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偏见。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我们很难再通过现实去真正认识一个人。
所有人都变成了一个扁平化的ICON,人人只关心一个单一的维度:你和我是一伙的,还是和他们是一伙儿的。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对于内群体的人,怎么看怎么顺眼,对于外群体的人,就哪里都看不顺眼。
我们认同文学有创作自由,对于他们的过激反应,无法接受。
他们认同哥哥全天下最好,于是不能接受一丁点玷污他的内容,甚至上升到了连带。
而心理学家早早就说过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分,会导致很大的敌意。
讨厌流量文化的人,会更讨厌那些毁掉他们的精神娱乐家园的“粉丝”;支持流量明星的人,也不可能接受善意的批评。
那见面还能怎么办呢?互喷呗。
当代年轻人需要自我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的另一面是心理满足与偶像的深度绑定。
可以说,这是一种“想象共同体”,若偶像获得成就,粉丝会认为这就等同于自己的成功,强化了他们的归属感。
但后来,这种喜爱变得极其双标。
我家偶像的作品是神作,别家喜欢的东西就是污染眼球......为了认同感而去撕逼,撕企业、撕经纪人、撕合约、撕对家、撕路人、撕黑粉......他们把零花钱砸在维护偶像上,哪怕偶像被官媒怼了,也敢死鸭子嘴硬,买地沟油热搜对抗......
说实话,饭圈粉丝互撕,真的就是很平常的活动。
正如李诞所说的那样:明星亲如一家,粉丝相互谩骂。但我害怕的是,流量会把偏见放大,成为凶猛的利器。一切变得黑白分明,二元对立,“中立”本身不再被允许。
04
这场流量比拼里,
没有真正的赢家
在流量占据资源的恶性循环下,当红歌手、演员的作品,要么质量低下,要么几乎没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粉丝喜欢一个偶像,不再是想让自己更优秀、更向他靠拢。而是:打榜、控评、辱骂、网暴所有拥有不一致意见的“路人”。
从网暴同人文作者、到滥用举报,哪里见到一点程序正义的影子?
这场流量比拼里,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偶像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有道理吗?
而我们只能默默为此买单,是我们的悲哀。
对明星那种近乎偏执的喜爱,是未经引导的双刃剑。
我们需要的,是正面引导,让对偶像的喜欢,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而不是肆意妄为的后盾。
当然,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着选择的时代。
你可以选择繁荣的,美好的信息茧房,以为自己谁都能管。
你也可以选择一个有些拙劣,有些瑕疵,却足够真实的世界。
但,请不要用你们的自以为是,跟我比真实。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