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7年,远征中原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暴死于河北栾城。太后传命:“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为了防腐,太医只得掏空了耶律德光的内脏,“实盐数斗”,再用盐水浸泡。
就在不久前,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军攻入后晋京城东京汴梁,灭后晋。并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开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
契丹军进入开封后,大杀大掠。百姓号呼奔逃,民怨沸腾,后群起反抗。耶律德光这才害怕,被迫离开开封,向北撤军。也许遭到天谴,就在北还途中,耶律德光居然病死了!关于他的病亡,《辽史?太宗本纪》说得很体面,也很简略,只是说到辽太宗死在栾城,四十六岁。事实到底是怎样?
啃着冰块,生生热死。据《资治通鉴》记载:“契丹主(德光)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杀胡林而卒。”文中提到,耶律德光的症状是高热,苦不堪言之下,除了拿大量冰块抱紧取凉外,还啃冰块,实在狼狈。
而《旧五代史》则更详尽:“(四月)十六日,(德光)次於栾城县杀虎林之侧,时德光已得寒热疾数日矣,命部人赍酒脯,祷于得疾之地。十八日晡时,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德光见之,西望而唾,连呼曰:'刘知远灭,刘知远灭!’“是月二十一日卒,时年四十六,主契丹凡二十二年。”
看来,从发病到死亡,大约有十天。近年来,有研究者称,综合上述记载,耶律德光很有可能是得疟疾死的。但这种观点似乎不妥。更可能是伤寒所致。
疟疾大多是经由蚊子叮咬,传播疟原虫,导致发热。在当时未被开发的中国西南、岭南等地,山林茂密,蚊子自然容易滋生。但耶律德光所进入的中原地区,开发很早,比较发达,人口稠密,植被早被破坏。这使得蚊子传播疟疾的机会大大减少。
有人会想,那是否为拿破仑大军遭遇的斑疹伤寒,又称“战争瘟疫”?那是一种由虱子传播的疾病。士兵都穿混杂着泥土与臭汗的制服,往往穿好久。小虱子便如影随形,以军服为家。不过,这常流行于冬季或寒带地区。耶律德光贵为一国之尊,估计应该有干净的军服。
经过分析和排除,可以大胆推断,耶律德光很可能死于伤寒。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造成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通常源于食物或饮用水遭到带菌者粪便的污染,传染力很高,夏秋高发。
病人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 中毒,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人还会出现玫瑰样皮疹、肝脾肿大。而且,病人体温很高时,脉搏却出奇的慢!
长时间发热、腹泻等可导致病人身体极度虚弱,更可怕的是,伤寒杆菌在缺乏控制的情况下,可诱发肠道出血或穿孔,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肠穿孔,造成败血症,在没有抗生素杀菌的古代,病人往往难以幸免。整个病程大概两周左右,与耶律德光的情况基本相符。
一代雄主,咎由自取。
那么,耶律德光遭遇了哪些高危的致伤寒因素呢?首先是时间。耶律德光患病是在阴历的四月,可算是刚刚 踏入了夏季,在时间上符合伤寒杆菌活跃的时节。
其次,地域问题。契丹军一路烧杀抢掠,沿途必然死尸狼藉、 脏乱不堪,这种情况最容易滋生伤寒杆菌。食物、 饮水都遭到污染的威胁,可以说契丹军所行之处已经是疫区了。
又次,体质问题。耶律德光长期生活在北方高寒的草原地区, 很少接触中原的气候,水土不服,对这一带的病菌也没有免疫力,一旦接触必然大病。
最后,生活方式问题。《资治通鉴》说,“契丹主(德光)广受四方贡献,大纵酒作乐”。这位辽国皇帝自认为建立了不世的功勋,正志得意满,再加上契丹人习性本就好吃酒肉。进入开封后,他大宴群臣,饮酒作乐,由此也增加了肠道传染病发生的机会。
或许,伤寒的流行也影响到了契丹的军队,足以削弱他们的战斗力。恐怕在耶律德光出事之前,疫情就已有苗头,说不定这也是他们北撤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