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屌丝走向高帅富:中国古代制式铠甲的发展

伴随着战争的发展,两军对阵之时,为了抵御敌方的武器攻势,具有防御性质的甲胄及盾牌也随之产生。在冷兵器时代,要在战争中取得优势,除了拥有锋利的武器之外,还需要拥有坚实的甲盾。其材质及形制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及战争矛盾的升级而发生。

中国冷兵器时代铠甲材质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原始甲胄时期、皮甲时期、金属甲胄时期及绵甲时期

一.原始甲胄

甲胄的具体产生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了,但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从材质来看,最原始的甲胄往往采用最容易到手的材料制造,制作的工艺也必然是从无到有。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护甲只是未经加工的兽皮,其后再学会对兽皮进行初步的缝制。就如下图傈僳族的皮甲:以两片牛皮缝合,上留开口可让脑袋穿过,腋下有绳结可绑紧让皮甲贴身以便于行动并加强防护。

▲古代皮甲

除了皮甲以外,还有一种藤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时,孟获曾带来乌戈国那些刀枪不入的藤甲兵,造成了蜀军的一场大败,后被诸葛亮以火攻破除,上演了一出“火烧藤甲兵”的戏码。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在真实的历史中,藤甲也是存在的。就在上世纪初,在台湾居住的耶美人还使用着一种由藤条及藤皮编制的原始藤甲。其保护的部位,包括头、胸和背部,并且为了增强其防御力,耶美人还会在藤甲的表面覆上一层鱼皮。

▲《三国演义》剧照

在贵州省安顺市歪寨村定居的布侬族,至今还保留着跳“藤甲舞”的民俗。正月初六开始,村民们着藤甲、持兵刃表演“武舞”。双方在“刀刃相见”之时,动作均有严格的规范,这是沿袭了商周以“武舞”进行军事及武技训练的传统。此时的藤甲形制已经效仿其后的金属甲胄进行改变,但我们仍可看见藤甲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一些痕迹。

▲布侬族藤甲舞

二.皮甲

原始甲胄制作粗糙,防护的部位也只有前胸与后背,防御力极其有限。当军队出现后,制式的装备也开始出现。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统一化:选择皮质坚韧的牛皮或犀牛皮,而抛弃了藤、竹,并且将其裁成较小的甲片再进行缝合制成皮甲,在需要重点防护的部位也予以加厚。皮甲的甲片都要上漆以便于保养保存,其中大部分都上黑漆。甲片之间再以丝带或细皮条连结,合成一套制式皮甲。

▲皮甲

经过如此一套规范化的操作以后,皮甲的防护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使用的士兵不会被僵硬的皮甲所束缚(尤其是关节处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时期,甲胄的制作已经规范化与制式化了,并且出现了专门制作皮甲的匠人——函人。

▲皮甲制作

皮甲是整个奴隶社会时期最主要的防御护甲,从商朝到战国时期除了制作工艺逐渐规范化与精细化之外,材料上并没有太多进步。这种皮甲总与大型的盾牌相互配合使用,并且常用于车战。我们也可以判断,皮甲对于青铜制武器的防护是有效的。

▲商代钺

除了牛皮甲之外,常见的皮甲还包括了犀甲、兕甲以及合甲。犀甲与兕甲都由犀牛皮制成;合甲则以两层皮革合在一起再编缀成甲。当时皮甲的制造,是以所用皮革的坚韧程度来决定甲片长度的。皮质越坚韧,则甲片越长,使用的年限也越长。

三.金属甲胄

(一)青铜铠甲

殷商时期,除了青铜武器之外,青铜甲胄也同样被制造出来。早期出土的青铜胄左右和后部向下延伸,护住双耳和颈部。其上装饰的花纹各异,有的铸有兽面,有的铸有兽眼,有的则铸有葵纹。

▲青铜胄

与青铜胄(即头盔)及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不同,青铜甲只是作为少数贵族阶级的防具。西周时的青铜甲都需要将青铜片编缀于皮革之上,而且主要防护的只有胸前。可以推知:一、商周时期的青铜产量较低,因此无法大量生产耗材较多的青铜铠甲;二、青铜武器的杀伤力也较低,因此将皮甲作为主要的防护装备已能较好防御青铜武器的攻击。

▲皮甲

(二)铁铠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与战争矛盾的升级,铁制装备登上了战争的舞台。首先出现的是铁制兵器,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到汉代铁制兵器便已经完全取代了青铜武器。但与兵器不同的是,铁甲尽管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出现,但却是汉代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也未能完全取皮甲而代之,只是使皮甲处于次要地位。在此之后,皮甲仍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性防护装备被使用。

▲徐州博物馆复原的汉代铁甲


铁铠时代,军队的制式防具在不同时期形制是不同的:汉代以大型甲片编缀的“札甲”与中小型甲片编缀的“鱼鳞甲”为主;两晋时期以“筩袖铠”为主;当板甲于南北朝时期昙花一现之后,“两当铠”又称为了军队的制式防;隋朝以后,“自带护胸”的“明光铠”又占据了主导地位;直到宋朝之时“步人甲”的出现,铁铠才脱离了明光铠的形制。

▲明光铠

四.绵甲

随着火药及火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及改进,传统的铁铠已经无法再提供有效的防护,因此自元代以后,铁铠逐渐被淘汰,而绵甲则登上战争的舞台。

▲元代棉甲画像

绵甲外为布料,并钉有“甲泡”,要害部位则内缀铁甲片以提高防护能力。一部分绵甲会在胸前加上护胸镜,这又吸取了“明光铠”的优质特点。绵甲对早期火器的防御能力较好,因此一直沿用至清代。除此之外,明代以后,传入中原地区数百年的锁子甲才再次走入军事家的眼帘之中。

▲清代绵甲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战争史中,铠甲材质的变化往往处于生产力急剧改变的某一个时间点。生产力在促进武器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铠甲材质对这些武器的适应性调整。通俗地说,就是在穷屌丝变成高帅富的那一刻,铠甲材质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乐小鱼。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