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人类是如何征服月亮的?

人类是如何征服月亮的?

从古至今,从幻想为神到踏上月亮表面,人类对月亮的观察与探索,从未停止。

从想象到探索

每当晴朗的夜幕降临,夜空中便有一处光明高悬,却不知为何物,这让人十分好奇。月初弯弯,月中圆圆,阴晴圆缺的朦胧变化更让它为自己平添了几分神秘魅力。

浙江余杭的良渚,蕴藏着公元前3300-2250年的文明。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玉琮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的玉镯上,都有一个图形,其含义至今未解。圆形纹的下方,一个类似弦月的纹饰将其托起。假若让今天的人们用线条勾勒太阳和月亮,最简单的方法也许就是圆圈代表太阳,弯弯的牙代表月亮。但圆形纹不是太阳的专属,光明崇拜本身就由日和月组成。满月,同样也很圆。

古巴比伦的月神西恩(Sinn)从公元前1800年开始,接受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人们数世纪的顶礼膜拜。西恩身旁两侧一来一去的猎狗,盈满亏损的象征意义为人熟识。

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在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并没有受到地域的限制。古埃及有月神康斯(Khonsu)守护,满月与新月的合体庇佑着夜空下的人们。腓尼基人也拥有新月在上、满月在下的月神。

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信仰中,圆锥形的月亮圣石、结满果子的月亮圣树、护卫航程的月亮船和可以通天的月亮山,都是月神的化身。

在中国,吃下长生不老药奔月的嫦娥,从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开始,就在月宫住下,在没有吴刚的岁月里,也有玉兔和蟾蜍陪伴,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月神形象。

夜晚的天空是孕育想象力的地方。在古巴比伦人眼中,阴晴圆缺映照出的内心景象,是来来去去的猎狗。而在中国,战国时期屈原就在《天问》中问出:“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

在古人遨游天际的自由想象中,头顶的那一轮月明明暗暗,生生死死,周而复始,那些宇宙中的阴暗精灵“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萌”。即使是身为天文学家的张衡,也在他所著《灵宪》里说:“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

不過,正是因为有了天文学家的仰望,月亮逐渐从神话的祭坛中重新走回自然。即便如此,它对于人类的魅力依然未减,反而逐渐增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可以想象,夜晚,有多少诗人画家甚至科技工作者,把目光投向波光粼粼的海面,侧耳倾听潮起潮落,想一探这脚下的海水流动和高高在上的明月究竟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籍中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书虚》中提出的“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出生于宋韶州曲江县(今韶关)的余道安,自幼在海边生长,有大量的时间观察、游学。“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的“月亮起潮论”被写入他的《海潮图序》中。这篇800多字的短文,因此成了中国科技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献。

从魏晋到唐宋元明,当人们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寻找依据,举头望明月的动作与思索从未停止。夜空,成就了一批凝望它光亮的人们。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指出:

“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他们(指中国)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得多。”

不仅如此,我们还依照它和太阳的变化标记时间。太阳历中被忽视的月亮的作用,其实我们一直都记得,以月相记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成一种烙印,只要抬头看看夜空,就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从阴历到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直到今天仍在科学地指导着农业的生产。

从周朝始,祭月就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祈求月神庇佑丰收,走进今天北京的月坛公园,还可以想象明清时祭月的盛大场面。大国如此,于小家,月亮也承担着祈福之责。

从观月到登月

终于,人们不再满足于举头望月,而是想近距离看个究竟,月亮上有什么?从前的那个月亮,盛满了人类的想象,神秘,多变,情绪化而感性。望远镜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对月亮的认识。当人类第一次将望远镜对准月亮的时候,理性主义的启蒙就开始了。月亮走下了神坛,成为人类飞向天空的第一个目标:月球。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透过狭窄的镜面,他第一次看到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并着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为让人们仿佛置身月球表面,而不止步于透过镜头观望,以虚代实的逼真幻象,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人们的视觉中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纳史密斯以浮雕制成的铅制影像,比照片更优质。莱特投影在化学烧瓶上的月球负片影像,更让月球特征的分布都还原在了正确的相对位置上。

儒勒·凡尔纳擅长在他的科幻作品中预言未来的科技发展,但即便如此,他也不会想到,他想象的杰作《从地球到月球》将对人类科学造成革命性的影响。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幻杂志甚至科普杂志的问世和井喷,让这股太空热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9年,前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无人探测器进行绕月飞行。“每个人都是月亮,有一面永远不被人所知。”前苏联从1959年1月进行登月计划,到1970年底完成了20次登月任务。苏联人在制成的月球阴暗面地图上,为“月球三号”拍到的每个看得见的特征疯狂取名。

飞向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说出那句后来被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人类的奔月梦想终于实现了。

月球上,土是灰棕色的,天空是黑色的,没有大气,甚至连风都没有。从月球采集的约850磅岩石被带回地球研究。1972年,阿波罗十七号在太平洋结束航行,美国登月计划就此结束。在此期间,人类先后6次登月。

此后的四十余年间,开展登月活动的国家只新增了日本、印度和中国。

1990年发射接近月球的科学卫星“飞天号”,让日本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进行月球探测的国家。而印度2008年发射的“月船1号”绕月飞行一年后失联,8年后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NS)发现仍在绕月飞行,也就以失败告终。

中国人“嫦娥奔月”的梦想一直渴望实现。从“神舟一号”到“神州五号”,是中国从无人飞船到实现进入太空梦想的突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远程交会对接成功。而2016年发射成功的“天宫二号”,实现了与“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对接,也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到202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到那时,登上月球将变得容易许多。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去年12月签署1号太空政策指令,要求美国宇航局(NASA)重新聚焦于载人航天项目,重返月球。8月23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发表演讲说:“我们的视线再次投向近邻月球,这一次,我们将不再满足于仅仅留下足迹。是时候了,美国需要在月球周围及月球表面建立永久基地。”

人类飞向月亮的梦想实现了,我们就这样征服了月亮,且还在继续迈向太空的脚步。也许终有一日,人类会在月球上定居,彼时的中秋,当地球人仰望天空,月球人同样也在仰望地球吧……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