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经济,政府“发红包”刺激消费有用吗?

新冠疫情重创零售业,消费持续低迷,经济复苏迟缓。

如今,各地政府在绞尽脑汁地刺激消费,有考虑增加假期的,有发放消费券和现金的。

图:各省市消费券和现金发放情况,来源:中泰证券

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还没来,失业降薪的压力却在增加,有些人渴望“报复性存钱”。

消费刺激能否促进经济复苏?

其实,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发达国家的消费比重都很高,这是经济长期发展财富持续积累的结果。

经济之所以发展,是因为供给端在创造,而非需求端在创造,需求端的消费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所以,供给端的生产、分配、交换、服务,是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原因,消费是目的和结果。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消费,实际上是在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就连凯恩斯也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多次强调:“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消费是结果,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常识:若老百姓手上有钱,不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更不需要消费刺激;如果消费者没钱,刺激又有何用?

但是,这次因为疫情传播,市场被中断,如果政府给国民发“红包”,相当于增加国民的收入,这对消费和投资都是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点,应该在增加国民收入上,而不是透支消费。

通常,政府的资金本质上是国民财富,主要用于国防、民生及公共用品建设。政府用在公共用品上,与补贴国民没有本质区别。

这次疫情灾害,导致正常市场中断,国民收入下滑,政府有必要拿出一笔资金补贴国民。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政府的钱来自哪里?

如果补贴的资金来自央行“印钱”,那么这种“直升机撒钱”的方式是无益而有害的。

假如14亿人,每人“凭空”多了100元,这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国民的财富并没有增加。如果此举可行,国人创富寄托于央行“撒钱”即可。

如果补贴的资金来自政府财政,那么这种补贴是有效的。

政府财政补贴国民,相当于让利于民。目前,中国政府负债率低于居民负债率和企业负债率。中国政府财政力量雄厚,国有资产储备惊人,央企利润极其丰厚,这些财富本质上是国民的,在国家遭遇灾害时,政府及央企有责任援助国民。

针对这次疫情灾害,政府可以发放消费券或现金给国民,以提高国民的现金流水平,缓解负债压力。

但是,政府举债也有个度。今年政府赤字率大概率要突破3%。但是,不应该将赤字率提得太高。因为只有守住货币闸门,抑制债务扩张,才有可能倒逼盘活低效的国有资产,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事实上,政府并非财政紧张,少反复开挖几条路,顶得上几千万的消费券。

二是公平分配。

现金或消费券的发放涉及到公平性问题。如果城市户籍发,农村户籍不发,这样有失公平。当然,或许做不到绝对公平。地方财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省、本市、本区的发放金额和对象。

值得注意是,发放现金或消费券对经济恢复的原理:并不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是接上了消费这一市场循环,让中断的市场重新转起来,增加市场信心和预期,重新启动供给端。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供给端,如生产改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增值、制度变革。

这其实就是萨伊学说。

凯恩斯是需求学说,萨伊是供给学说,二者争锋相对。

在凯恩斯之前,萨伊学说主导了欧洲经济学界。大萧条时期,凯恩斯学说埋葬了萨伊学说。

滞胀危机时期,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埋葬了凯恩斯学说,供给学派呼吁“重回萨伊时代”,经济学再次回到供给侧。

金融危机后,凯恩斯学说(后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理论)再次复活。历史总是在轮回中进步,有时也可能倒退。

萨伊学说代表作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

这个理论,搞销售的人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受市场营销理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需求决定生产,如果生产出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定然产生过剩。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值得注意的是,萨伊所说的供给,正是指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

还有我们习惯于中庸思维,那就供给和需求两端一起抓,结果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盲目逻辑。

其实,从供给端到需求端这个经济循环,并不是一个闭环。这是一个不断递增的循环,如何促进递增?

经济增长是由“破坏性创造”推动的。受边际投资递减规律支配,当增长率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技术创新推动边际曲线右移,重新拉高经济增长率,而后又进入新一轮的递减周期。

如此反复循环,经济呈现波浪式增长。

技术创新,就是供给侧。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并不是靠需求端推动的,而是靠供给端。经济增长依靠的是供给端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

否则,我们就会得出这种笑话:消费者创造了苹果手机,而不是乔布斯及其工程师。

大卫·李嘉图和詹姆斯·穆勒(斯图亚特·穆勒的父亲)也有类似的表述。老穆勒曾经说过:“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目的是消费”。

现在消费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怎么解决?

凯恩斯认为,储蓄是货币的“漏出”,主张刺激消费。

在萨伊看来,消费刺激一点用都没有,消费者手上没有钱,再怎么刺激也解决不了问题。萨伊将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向指向供给端,而不是凯恩斯的需求端。

萨伊认为,没有人会生产无需求的产品,若产品滞销,一定是供给出了问题,而不是需求。

萨伊认为应该从供给端解决问题:

为什么消费疲软?

消费者收入低。

为什么收入低?

企业降低工资或失业。

为什么企业会降工资或裁员?

企业效益不好。

为什么企业效益不好?

产品滞销,利润薄。

为什么产品滞销,利润薄?

同类产品过剩,新产品研发及创新能力不足。

假如市场严重过剩,企业则会降价销售,相当于提升产品的性价比,也实际上是在供给端解决问题;或者是,开发出新产品,替代过剩的产品,重新激活市场。这也是在供给端解决问题。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产品供给出了问题,产品同质化,没有开发出新产品。如果产品不创新,依靠刺激消费,无法解决市场低迷的问题。因为市场低迷已经说明,市场对老产品的需求降到了很低的程度,亟需新产品激活。

如此,解决的办法只能在供给端。企业开发新产品,重新激活市场需求,扩大生产,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收入。

萨伊定律,其实是古典主义理论最为简洁明了的描述。但是,萨伊学说,是最容易误解的经济学理论,看起来漏洞百出,实则洞悉到经济本质。

理解了萨伊定律,实际上就洞悉了经济的本质。萨伊打准了经济问题的“七寸”:“鼓励消费无益,重要在于激励生产。”

萨伊学说则从供给端出发,搞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创造新产品激发新需求,重新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分析萨伊学说?

萨伊定律,一方面是让我们更加清楚经济为何增长,动力来自哪里;另一方面说明政府发放现金或消费券对经济的作用,本质上来自供给端,并非来自需求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发现,政府“救市”需要从供给侧着手:

短期,给国民发放现金或消费券,帮助市场接上消费这一循环,促进经济增长预期,启动供给侧的创造。

针对当前情况,从供给端放松管制(制度改革),比如对小摊贩的管制。

如今,失业压力和收入下降的压力增加,放松小摊贩的管制,可以促进这一群体,甚至更大群体的就业与增收。

长期,政府加大供给侧的投入,比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促进人力资本增值,间接促进民间消费与投资。

老百姓有社保有房住,手中还有钱,比谁都更懂如何投资,如何消费,如何应对风险。

建议政府多发“红包”,以刺激消费,补贴国民,启动供给创造。

总之,向市场让利,藏富于民,是应对危机的根本之策。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