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孩子对未来的安排
贴心小叮咛:当十岁、十一岁的孩童在听到父母离异消息的当下,可能展现出冷淡无感或是安静无言。但这并不是真的表示他们毫不在乎或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当下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旦家长决定要分开,让十到十一岁的孩子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安排,以及未来的计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通常,要是孩子们相信大人会诚实且坦率地对待自己,在适应这样的情况之前,对于这个暂时带来压力和干扰自信心的离异事件,他们是可以处理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难过与受伤的感受的。因为担心对孩子在安全感上的影响,以及因此所产生的批评,家长通常会尽其可能地拖延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消息,或是对于未来的安排。这对孩子的坏处是他们会自行解读家长的行为,并觉得爸妈没有考虑到自己,他们受到伤害以及愤怒的感受对父母而言一点也不重要。糟糕的是,实际上通常都是相反的状况。
分离有时候也包括了新家庭的组成,无论是父母亲分开住在不同的地方,或是其中一个,或甚至两个人都有了新的亲密伴侣。有时候,这个新加入的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家庭,因此在面对失去一个家庭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变动,和新增加的家庭成员,不可避免地必定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他们会怀疑新家庭是否可以接受自己对旧家庭及失去一位家长的难过悲伤。
然而,备受压力的感受不见得是过于无法承受的,在这个年纪,孩子看起来会很冷静地接受这样的消息,不像年幼时容易有强烈和立即的反应,和可能会表现出某些自己所担忧的地方。一个十岁的孩童可能会在听到消息的当下展现出冷淡无感或是安静无言。当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自己在面对危机时轻松一点,然而若是太早想要和孩子讨论,或是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得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有些孩子会在与家长的关系中找到慰藉,但其他的则可能需要隔离自己,并将心思放在其他的事物上,让自己可以暂时逃避真实生活中的困境。
当扎伊尔德发现爸妈有离异的打算时,觉得被羞辱了。父亲告诉他,妈妈回家乡去探望亲戚,直到三、四个月之后,虽然当中与母亲通过两次简短的电话,扎伊尔德才发现妈妈永远不会回来了。当他询问父亲,发现爸妈曾经讨论过这件事情,却决定在母亲离开之前不让自己知道这个消息时,扎伊尔德更加觉得生气和难过。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被教育成要把强烈的感受放在一旁,且要学习家中男性成人们的有礼和小心翼翼的行为举止。他不可以随便掉眼泪,或是大吼大叫,藉由尽可能地逃离家中,花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室里埋首读书,来控制自己被遗弃的感受。扎伊尔德在学期末的报告得到相当高的分数,并得到英文老师的赞赏,但他越来越沉默封闭,扎伊尔德为了要转移痛苦感受所花费的力气已经让自己筋疲力竭了。
孩子们可能看起来几乎不会流露出对家中恼人改变的任何感受,但就像上述案例所描述的,他们对于变化并不是毫无感受,或是漠不关心。相反地,类似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毫无预警地,或是让其哑口无言地袭击而来。可能必须要对孩子重复描述未来计划的细节,或着是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着确实和可预测的日常生活惯例运作模式。经过一段日子以后,孩子们会让你知道他们的感受,虽然可能不见得是以文字的方式表示。不过,当您自己本身也相当紧绷的时候,是需要勇气才能够观察或倾听孩子所想要传达的讯息。
保持熟悉和给予安全感
贴心小叮咛:当家庭发生变动时,不要为了转移孩子的不安焦虑而进行搬家、度假、拜访远方亲友等活动,这样更不容易让孩子安心下来。尽量保持原本的作息生活,让孩子慢慢适应接受新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觉得最困难的部分通常是家长的改变。对大人而言,失去所带来的痛苦和迷惑,即使分手是在最温和与小心的协议下进行,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难过和过于关注于自身的情况产生。通常离异会在某段情绪起伏和饱受压力之后的一段冷静期时发生,在这之前则会发生许多的争吵或戏剧化的事件。若是丧亲,在亲人去世之前也会有好长一段时间在医院来回奔波,或因目睹挚爱双亲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而感受到痛苦。因此在一开始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但也会因父母的情绪和行为,而觉得迷惑和陌生。一个十岁的孩子可能会有段时间面临着双重的失落,对于之前在自己所认识的世界中已经建立的日常生活惯例和习惯,不再如往昔一般,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有新的大人所主导的时代,但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刻,例如之前的母亲、父亲或主要照护者突然消失匿迹,孩子之前所期待的那个当自己无助的时候可以求助依赖的熟悉人物已不复存在。此时,如果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能够协助家长的话,这会是相当惊人的支持力量。然而,在面对压力或离异时,孩子会有着复杂的感受,混杂着罪恶感和疑惑,好奇自己到底在这个呈现于眼前的分离或失去当中可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尤其会觉得自己之前所知道理解的所有事物都消失不见,就像马戏团里的哈哈镜一样,以往所熟悉的关系与脸孔看起来都不一样了。在调适的几个星期,或甚至几个月当中,孩子会需要一个体贴的大人的支持,这个成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前后一致的环境,祖父母、家族朋友或老师们都可以对孩子有极大的帮助。
尽管想要让孩子在压力或悲伤当中有个喘息的机会,而安排与亲戚一同去度假,即使孩子的年纪已经较大,这种暂时离开家的突发活动很容易引起孩子更大的不安全感和担忧。这时候并不适合安排搬家,或拜访在远方较少来往的亲戚等类似活动。有些年幼的孩子若是感到焦虑,就会乱发脾气,变得很黏人,甚至失眠,这些情况同样也会发生在年长的孩童身上。有时候,家长会将这样的行为解读成孩子挑剔或生气的表现,这是有可能的,但通常这样易怒及粗野的行为都是孩子觉得无助、挫折,甚至沮丧的相关征兆。因此,若能在这种敏感时刻,尽量保持生活中的日常作息惯例和造访的场所,可以让孩子在可能会感到困惑和陌生的气氛之下,尽快恢复对事物的确定感。
勇气带给我们力量
贴心小叮咛:当家庭面对危机时,如果孩子有朋友能够陪他一起度过,或是他能将重心摆在学校当中,对孩子来说会是一大解脱。
如同父母的离异或是失去亲人的状况,其他家庭里重大的变化,也会引发孩子强烈的疑惑感受。例如慢性的疾病,或离开熟悉的地方与人物,搬到千里之外的新环境中。这些变化会让所有人都感到心神不宁,相较于成人而言,拥有较少经验的孩子们更是没有益处。孩子甚至在经历某些平常的变化时,例如换学校,或是祖父母来家里同住,都会误认为这样的变化会导致最糟糕的情况,且是长期永久的。也会有孩子是可以冷静面对这样的转变和变化,并很快适应。很多人都认为相较于大人来说,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好,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候,的确是这个样子,但是每一位个体对世界都拥有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新状况的回应也会有所不同。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可能对于婚姻破裂或离异的消息有着冷漠的回应,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失去,也不一定会清楚展现出自己的悲伤和愤怒。除了对孩子所担忧或传达出的讯息上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注意外,还要让他们能够从家中的这些麻烦中暂时抽离,身为家长或主要照护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当家庭面对危机时,能够花时间与朋友共度,或是活跃于学校事物当中,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解脱。在另一方面,当家长或照护者显露出脆弱的迹象时,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要能够控制自己与其之间关系的复杂感受是相当困难的。
【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所针对的
社会上每个人的人生际遇或许不尽相同,唯有失落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人生经验。失去亲人、临终疾病、失恋、伤残、退休、落榜 、离婚、亲人突然罹患严重精神疾病或重大疾病等等,都是人生普遍的失落经验 。
哀伤中出现的问题
哀伤是一个人处于遭受失落的痛苦状态。因为失落涉及被剥夺的情形, 非个人愿意舍弃。哀悼失落不只涉及心理层面的意义, 也涉及社会层面和生命力层面的意义。此外,死亡或其它种类的失落,也常导致哀伤者的二度失落的发生。有些失落个人可以逐渐恢复,然而有些失落可能令人难以自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例如忧郁症、焦虑症等。
哀伤辅导的意义
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遭受失落痛苦的人需要特殊的心理服务,这一种特殊议题的谘商便是哀伤谘商。哀伤谘商可以减轻哀伤者精神层面的情绪负荷,协助其适应失落之后的外在环境,并促进哀伤者重新建立自我和社会关系。咨询师在工作中,也常遇到来访者有失落的会谈需求,或来访者的问题与重要失落有关 。因此如何协助这类来访者、了解失落与哀伤便成了咨询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吴秀碧《哀伤辅导》课程结合理论讲解及经验学习,让学习者经由体验哀伤历程和哀伤情绪处理,来学习如何专业有效贴心的开展哀伤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