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中华大地风云再起。
联和行扮演了香港贸易通道的关键角色。战役打到哪里,联和行的物资就供给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联和行就供给什么。
联和行有一个今日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华润。
1948年,联和行,与一并在香港创建的“党产”,以及广大华行、五丰行等,共同组成“华润公司”。“华”代表中国,“润”取自“润之”,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的美好寓意【1】。
这一年,辽沈战役打响,华润的主要任务是打通香港与东北的贸易通道。
这年秋天,华润购买了自己的第一条轮船,命名为 “东方号”。
主持东北财政工作的陈云与杨廉安密切配合,“东方号”以及租用的苏联货轮,满载着货物,不断航行在香港—大连、香港—天津之间;为前线运送军需物资,也为后方城市运输民用原料及商品,以支持恢复生产、平抑物价。
此时,东北局实行战时统购统销政策,统管进口,需要什么由华润从香港进口;出口则由市场决定,华润负责将东北的大豆、皮毛等特产,经由朝鲜运往香港出口;换取的外汇再用于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军备及军用物资。
华润,也就成为新中国对外贸易规则的创始者。
如此模式,在战时被大规模复制,战后成为计划经济的雏形。
曾经有位华润领导说过:“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万支前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小车里装的许多军需物资则是华润提供的。”
1948年9月,周恩来致电钱之光(华润首任董事长),让他以解放区救济总署特派员名义前往香港,会同方方、章汉夫、潘汉年、连贯、夏衍等,从事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工作。
几经周旋,华润分四批将柳亚子、章伯钧、沈钧儒、谭平山、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等350多位著名民主人士、700多位文化名人及爱国华侨,从香港秘密运送到东北解放区。他们随后进入北平,参加首届政协会议【1】。
后来,朝鲜硝烟弥漫,西方国家对中国全面经济封锁及禁运。
中国,再次遭遇封锁,只是对手从日本变成了西方阵营。
在这个关乎国运的历史节点上,当时的领导对香港作出了一个关键决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早在1949年10月14日,第4野战军15兵团集结在宝安县,正等待命令向对面的香港挺进。但解放军最终还是没有迈过深圳河,为何留下香港这个“尾巴”,很多人表示不解。
一年之后,香港的作用,就立即凸显出来。香港的特殊身份,可以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缓冲带;在特殊时期,“尾巴”还能成为中国对外的隐秘通道。
于是,香港,再次成为突破经济封锁的前线窗口。
但是,当时的形势极为严峻。国家领导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华润,不得不再次成为外贸领域“冲封锁,反禁运”的先锋。
作为内地在海外最大的现汇来源窗口,华润不仅要在西方封锁的夹缝中把战略物资引进来,还要将中国内地的原料、商品卖出去,以换取更多外汇。
1951年,华润公司成立了运输公司兴隆行,在香港组织人员,将物资运往澳门南光公司,再由南光公司转运至珠海拱北进入内地。当时运输的物资主要是钢板、汽车轮胎、橡胶、盘尼西林、烧碱、铁皮等军用物资,以支援朝鲜战争及内地经济。
当时,华润代理了150类、上千种出口物资,但是港澳商人、西方商人不方便直接进入内地实地考察。
华润只能将样品摆在香港办公室,以方便客户看货。华润出口部时任经理吕虞堂回忆:“我们在办公楼里做了七个陈列柜,将国内七个出口总公司的展品放在这里,买家来了先看货、后签合同。【1】”如此,前来看货的商人逐渐多了起来。
受展柜的启发,华润公司时任总经理张平同意出口部,在香港开辟一个展室并试办一次大型展览。
1956年元旦,华润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开幕,吸引了不少香港商人、市民和海外游客。此次展览带来了大量订单,甚至超出了当时国内的生产供应能力。
香港展销会的成功,引起了外贸部的极大关注。
这年春季,时任副总理李先念批准在广州筹办一场规模更大的出口商品展会,华润公司则负责邀请港澳和海外商人。
同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开幕。这就是广交会的序曲。
1962年3月20日,751次快车从武汉江岸出发,行程1254公里历时53小时,满载着运往香港的出口商品,开进深圳。在751次快车开行100列时,在上海、郑州加开两列快车(753、755次)。
这“三趟快车”,开了20年,没有间断,成为中国在特殊年代物资进口、出口创汇的生命线。而这 “三趟快车”的终点站都是香港,都是华润五丰行。
华润的进出口贸易额,从1950年的5000万美元一路激增至1978年的30.5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一度占30%的份额。
当时主要进口国内紧缺的五金、机械仪器、化工等工业制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出口矿产、食品、杂品、丝绸、茶叶、粮油、畜产、土特产等农产品。
陈云评价:“华润就是第二外贸部。”
香港,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资金往来、信息互通、技术引进的关键窗口。
中苏关系恶化后,香港几乎成了中国与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其实,幸好有香港,这把“漏勺”在西方经济封锁的铁幕底下挖开了一个漏洞,为中国照进了一米阳光,帮助了这个新成立不久的国家。
香港,它的特殊身份及地位,每次中国最艰难时候,都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一个关键“出口”。
当年,满清天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半个多世纪后,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同盟会跃跃欲试,他们多以香港为据点,或革命资金多来自香港这一隐秘的通道。
满清天朝最终掉入火坑,我们这个民族得以浴火重生,这与香港的力量是分不开的。
抗战时期,大量的物资、资金,源源不断地从香港进入内地。香港再一次挽救民族于危难。
当时香港的各界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学生赈济会、同乡会、华商会纷纷成立,以金钱或物质支援抗战。
各种捐款、献金、义卖、义演、募捐物质、购买救国公债,轰轰烈烈,群情激昂,令人动容。
1937-1940年,港澳同胞对广州等地支援抗战的汇款分别达到,3.8亿元、5.1亿元、10.2亿元。1941年,香港华商总会募得债款1000万元。
70多名中环及深水的小贩合力举行义卖,众多小贩及商人也纷纷加入,结果一个月内便筹得款项超过一百万港元。
在西方经济封锁中,香港,依然发挥着其独特而关键的作用。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世界对中国无比好奇但又心存疑虑,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带来第一笔投资的,还是香港。
参考文献
【1】红色华润,吴学先,中华书局;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