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美、日双方在南太平洋地区的较量日渐明晰,在长达半年的陆、海、空交战中,美军凭借瓜达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的战略优势,赢得了该海域的控制权,并将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一点点地消耗掉,不敢再贸然出击了。
如今的瓜岛,对于日本人来说犹如“鸡肋”。尽管所有人都明白与美国人的较量,已经没有取胜的可能,但谁也不主动提出撤退的建议,只是“苦了”岛上的2万日军,在美军的封锁下,饿得昏天黑地、度日如年,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日本大本营希望从瓜岛撤退,但无人愿意当“替罪羊”。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继续,日本国力“先天不足”的弊端开始显现,尤其是各个战场从进攻走向守势,如何维持下去?成了日本大本营优先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对瓜岛的大规模增援已经不可能了,撤退是唯一的方案。
但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海军军令部,还是陆军参谋本部,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撤退。原来,谁都不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谁先提出来谁就是“动摇者”、“作战不利者”。其实,东条英机十分明白大家“禁声”的原因,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战争消耗太大,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以钢铁为例,日本年产量为400万吨,而参谋本部就要用去一半。他求助于德国的150万吨钢材,也因自顾不暇只给了一万吨。如果结束瓜岛战役就能节省62万吨位的船舶,可以极好的缓解一下。
其次,撤离瓜岛是各方“心照不宣”的秘密。山本五十六早已对瓜岛战役失去了信心,但不好明说,只是强调海军拿不出更多的战舰与美军硬拼;同样,陆军第8方面军司令今村均虽然保持沉默,但从其无可奈何的言谈中,瓜岛已无可救药。
更让东条英机难受的是,多次向天皇保证,日军有能力夺回瓜岛的是他。如果由他提出撤退,不仅自己打脸,颜面尽失,而且失败的责任也将由他承担。更何况,下台都是小事,按照日军的通常做法,极有可能被要求“自裁”,一命呜呼。
阴险的东条英机想出了一个“阴招”,他将原计划拨给陆、海军的船舶吨位,压缩至29万吨,这显然与参谋本部的要求差距甚远。这么做,参谋本部的将领们,一定会因为“无力而战”提出撤军,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找到一个“替罪羊”。
但他忘记了日军“下克上”的传统。
日本军队素有“下克上”的传统,像参谋本部、关东军等都是相对独立的机构,他们可以对内阁指手画脚,甚至推翻内阁,东条英机就是这样成为内阁成员的。尽管他也出自参谋本部,但同样驾驭不了日军中的“愣头青们”。
缩减方案传到参谋本部,这些“好战分子”根本就没有知难而退,更没有撤离瓜岛的意思;反而“打上门去”,要求政府追加船舶吨位,否则发起“倒阁行动”。这可完全出乎东条英机的预料,“替罪羊”没找到,自己的官位也可能不保。
尽管他被迫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向军方追加了9.5万吨船舶吨位,但他们仍不满意,不仅打了东条英机的军事顾问,而且登门“兴师问罪”,并将不支持军方,眼看瓜岛战役失败的责任推向了他。说来说去,还是要由东条承担失败的责任。
就在他惴惴不安的时候,裕仁在皇宫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参加的人员有海军和陆军的高官,并没有让东条英机参与这次会议,这让他既意外又高兴。这就是说,不管天皇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说明没有把瓜岛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
日本陆、海军双方素来不和,但对瓜岛的战局又都心知肚明,谁也不愿先提出撤退。结果就是相互指责对方,海军怨陆军作战不力,三番五次突破不了美军防线,延误战机;陆军则反驳海军送人不送补给,犹如“把人送上房顶,又抽走梯子”。
尽管双方的争辩没完没了,甚至彼此指责对方要为瓜岛的局势负责,但对“撤退”两字只字不提。就在这时,一份战情报告送到皇宫,“根据瓜岛形势,岛上日军朝不保夕,必须尽快撤出”。这下,可是给了双方台阶下,纷纷表示同意撤军。
但此时裕仁有些不甘,一直深究其中的原因,质问道:“为什么我们的机场要修一个月,而美军只需三天?工兵部队不能加快速度吗?”,有人回答道:“我们靠人工,美军靠机械”。经过两小时的盘问,他最终同意了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