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子晒过之后有“太阳的味道”?螨虫到底是怎么回事?

蛛形纲的蜱螨亚纲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类群,至少有5万个物种,除了近1000种蜱虫,其余的就统称为螨。

现在我们知道,与蜱螨亚纲亲缘最近的类群是盲蛛,它们的头胸腹没有明显的区分,舒展着纤细的8条长腿,游猎细小的节肢动物,非常灵活。


节腹螨总目(Opilioacarus)仍然保留了这些祖先形状,只是体型缩小到了几毫米,浑身是半透明的粉色或者蓝色,晶莹剔透,以土壤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的节肢动物为食。

寄螨总目则展示了从独立到寄生的进化过程:巨螨目体长2毫米左右,有着硬化的体表,专们从节肢动物尸体中吮吸汁液;而真蜱目是巨螨目的兄弟类群,就全都是恶名昭彰的寄生生物了,它们紧紧叮在各种途径的脊椎动物身上吸血,有些物种成年以后相当大。

革螨目(Gamasida,或中气门目Mesostigmata)的8000多个物种中有5000多个独立生活。它们或者捕猎其它小型节肢动物,吸吮它们的血淋巴,是亚毫米世界的顶级掠食者 ;或者以环境中的花粉、真菌、腐木等为食,但这样的资源非常分散。因此许多类群都是携播螨,最常见的是尾足螨科(Uropodidae),它们能从肛门分泌出一根黏黏的柱状物吸附在更大的节肢动物身上,像苍耳一样借助它们的力量传播到新的环境中去。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一些革螨发展成了高度专一的寄生物种,著名的比如寄生在蜜蜂身上的瓦螨科(Varroa destructor):它们的背部短阔光滑难以掀翻,下面藏着钩状的断腿,牢牢叮在蜜蜂身上吸取血淋巴,使它们消瘦、染病、短命。给欧洲的蜜蜂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而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就更进一步,成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体表寄生虫,有些物种一次吸血可达自身体重10倍,像个缩小版的蜱虫。

在寄螨总目之后,真螨总目是更加繁荣庞大的类群。其中的恙螨目(Trombidiformes)至少有25000个物种。其中一些自由生活的类群,比如真足螨科(Eupodidae)也以真菌和花粉等有机碎屑为食,看起来和某些革螨很像;尘螨科(Pyroglyphidae)虽然更小更不起眼,但因为有些物种偏爱人类的皮屑和毛发,广泛分布在家居室内,它们的尸体就成了最常见的过敏原。

吸螨科(Bdelloidea)则是活跃的掠食者,专门捕猎土壤中的跳虫,它们的嘴能像注射器一样能把猎物的体液抽干——但它们都太小了,大多数人只邂逅过绒螨科(Trombidiidae)的物种,它们可以长到一厘米以上,体表红艳如同天鹅绒,是一群活跃的掠食者,以各种微型节肢动物为食,在世界各地的土壤中都能见到。

但恙螨目的绝大多数物种都营寄生生活,比如植物身上的“红蜘蛛”就是叶螨科(Tetranychidae)物种的统称,体长只有几百微米,像蚜虫一样孤雌生殖迅速扩增,不断吮吸植物的组织液。瘿螨科(Eriophyidae)甚至能像许多昆虫一样,刺激植物组织增生把自己包裹起来,躲避天敌的追踪。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动物身上:赤螨科长得很像绒螨(Erythraeidae),只是缺少绒毛,它们的幼体专门寄生在各种节肢动物体表吸取血淋巴卫生;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脊椎动物身上,肉食螨科(Cheyletidae)专门寄生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角质层上,可以没什么症状,但也可以诱发严重的皮炎和脱鞋;蠕形螨科(Demodicidae)会钻进毛囊里以皮脂为食——比如毛囊蠕形螨与皮脂腺蠕形螨专门寄生在人类的面部、胸前和臀部,特化成了细长的蠕虫形,全长不到半毫米,一个毛囊里能塞上六七只,没有肛门只吃不拉,死后就在你的毛孔里氧化降解,严重时就会诱发感染和过敏,带来久治不愈的痤疮、皮炎、毛囊炎、酒糟鼻和外耳道瘙痒,非常恼人。

真螨总目还有一个疥螨目(Sarcoptiformes),15000多个物种,200多个科。有很多恼人的寄生生物,比如痒满科(Psoroptidae)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不断叮咬,带来持续的瘙痒,困扰宠物的耳螨就是其中之一。

疥螨科就更加狡猾,它们永久性地寄生在哺乳动物的皮肤中,挖出1厘米以上的隧道,隔一段还掏个窟窿透气,自己就在里面以细胞和组织液为食,幼虫孵化后就爬出来再挖一条隧道,最后把皮肤弄得千疮百孔,诱发严重的疥疮,又痒又痛感染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