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兵强马壮的东北军为啥输?除战法落后,还因误信蒋介石

1929年十月,刚刚上位不久的张学良就出兵黑龙江企图收回中东路权益,与苏联爆发了冲突,被称为“中东路事件”。然而令人惊讶又不惊讶的,东北军一败涂地,年轻气盛的张学良算是被上了一课。现在问题来了,在全国最为精锐的东北军怎么就输了呢?

说到“中东路”,估计很多人就觉得好奇。这中国人还挺洋气,给铁路起了个中东的名字。实际上这个中东可不是这么来的。事情还得从甲午战争后说起。为了遏制日本在东北势力的扩张,1896年李鸿章与俄国人签订《中俄密约》。其中一条就是修一条铁路从西伯利亚直接到海参崴。在定名字的时候,俄国人取名字叫“满洲铁路”。但是李鸿章作为汉人,东北自古就是中国的,就把他改名叫“大清东省铁路”。后来清改成中国,就叫“中东铁路”了。中东路在日俄战争后以长春为界分成两段,南段归日本,北段归俄国。

时间一晃就到了民国,一战打着打着俄国就给打崩溃了变成了苏联。俄国本来就是被打崩溃的,再加上新政权建设需要时间。所以虚弱的苏联政府就与奉系政府签订了《奉俄协议》,撤回驻军,日后中方可以买回铁路。到了张学良掌权后,当时俄国的很多遗民就跑到了中国东北。根据这些俄国军官以及到苏联出访的官员介绍,此时的苏联面临大饥荒且,认为兵强马壮的东北军可以跟苏军抗衡。而且老蒋还表示一旦开战,政府就出钱出力。

正是在这些政客的刺激下以及错误的实力估计,东北军突然态度强硬要武力收回中东路。1929年十月,中苏两国爆发战争。但是随着满洲里、扎赉诺尔、海拉尔相继失守,双方恢复之前状态。那么张学良为啥会输呢?当时的东北军在中国绝对是最强武装,拥有完备的海陆空工业体系。但是这只是跟国内其他军阀比,跟苏军比还是歇歇吧。十年后的诺门坎战役苏军都已经教日军做人了,虽然是十年前,苏军出兵八万的情况下,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除了战斗力的差距,战术僵化也是主要原因。东北军采用的办法是分散布防,这样的战法也是中国当时所有军阀的通病。最后每一战都是苏军以优势兵力作战,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国内,张学良也被老蒋给摆了一道。战前信誓旦旦的说只要开战就支援,结果老蒋忙着跟桂系和冯玉祥扯皮,就没空搭理张学良了。这次中东路事件,看似年轻气盛的张学良的一次莽撞行为,实际上影响到今后整个中国的时局。

中东路事件后,东北军高层迷信列强不可战胜。而且也对南京政府心存芥蒂,出现严重的不信任。在之后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不战而退,就是这两点的综合体现。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老蒋恨不得两败俱伤。且对列强实力有了心理障碍,最终酿成东北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