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要盟誓为什么斩杀白马?有什么特殊含义?

当人们说起东西方文化差异,总会提到这样一种观点:西欧国家的文明是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是商业文明,因此西方国家的人更善于贸易,更注重契约精神。因为遵照契约,是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必需条件。而中国则不同,东方文明是农业文明。维系农业文明的不是白纸黑字的契约,不是明码标价的交易下形成的合作关系,而是在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耕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情关系。因此,中国的社会是典型的人情社会。

上述说法被很多人所采用,甚至很多论坛的所谓专家也会藉此侃侃而谈。然而他们都忘记了,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最开始都是农耕文明。虽然我们经历农耕社会的时间更长,也更习惯于用人际交往的方式来定位自己,用人情往来的固有思维去处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是不注重契约的。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中国古代的契约精神——杀马为盟。

杀马盟誓是中国古代比较经典的一种建立契约的方式。马在古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仅次于牛,而且比牛更加稀有,是身份的象征。“杀马为盟”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庄重的仪式,从中也能看出我国古人对于契约精神的理解。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影响深远的“杀马为盟”有二次。

一、白马之盟

顾名思义,这次盟誓的主要形式就是斩白马,这也是有记载最早的一次杀马为盟。刘邦在夺取天下后,曾干了件卸磨杀驴的事情,即消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当年帮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王,以稳固刘氏江山。然而异姓王被铲除后,刘邦强势的妻子吕后却成为他又一个担心的隐患,他总是怕在自己百年后,刘氏江山会被吕氏家族所取代。

公元前195年冬,在距离刘邦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自知大限将至的刘邦带着群臣到太庙立遗嘱。他命人牵来一匹白马,据说那是一匹通体白色,没有一丝杂毛的骏马,非常高贵,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白马杀死,然后起誓说:“从今往后,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封侯,不姓刘的人不能封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死后,吕氏家族果然掌控了朝政大权。后来陈平、周勃等老臣以吕氏家族违背“白马之盟”为由,削平了诸吕之乱,确保江山重归刘氏。

二、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八月,就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汗国趁乱对唐帝国发动了进攻,军队一度到达距离都城长安不到四十里的泾阳,惊动京城。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唐军直奔泾阳迎敌。

突厥军队已经到了渭水北岸,只隔着一条渭水的时候,望着被战争锻炼得魁梧而勇猛的李世民和他身后身经百战的将领们,突厥人最终还是没敢贸然正面进攻。在僵持两天后,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的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的古人盟誓为什么要斩白马呢?其实,最初斩白马不是用于盟誓的,它是用于一种更加神圣的仪式——祭祀。古人认为马是龙在地上的化身,这大概也是所谓“白龙马”的灵感来源吧。白马属阳,为天神所驱使,青牛为阴,为地神所享用。所以斩白马是用来祭天的。斩白马象征着一种信仰,而后来之所以把这种仪式延伸到盟誓中,就是担心这个誓言会轻易被违背,才借助信仰来增加誓言的分量。这就跟西方的政要就职前,都要对着《圣经》发誓是一个道理。

盟约和契约的区别在于,契约是有履行期限的,盟约没有。然而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盟约当然也不会例外,关于政治的盟约当然更是如此。尽管我们明知道绝大多数的盟约都是用来违背的,但是只要这个盟约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像签订契约那样明确而具体地规定一个时间,因为我们知道,白纸黑字既不能永久保存,也不能永远有效。但我们会用各自的信用和彼此的信任,尽可能地延长这个盟约的寿命,甚至使之成为一种默契,这样,反而能让这个盟约的有效期更长一些。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