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sublime.street-摄
往后,对他们好点,拜托了!
支援湖北的医生陆续撤离了。
鲜花簇拥,掌声相送。
这段时间以来,他们所有努力都被看见。
很多人都致以最高敬意。
看着这些场景,总是很容易感触。
这些都是他们拿命拼回来的。
然而,致敬的同时,我更想说,其实他们一直在守护着我们。
只不过我们很少关注到。
这些天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若新冠过后,对医者的关注度下降,人们还会对他们好吗?
01
O N E
我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就在几天前,陶勇医生转发了一条微博,分享了近期一篇采访。
恍然间我才发现,此时距离陶勇医生出事已过去两个多月。
迄今为止他左手还不能活动,后脑勺砍痕未消。
当日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图片|Ruderal -摄
回忆起这事,总是让人忍不住惋惜。
论医术,陶勇是眼科专家里独一档的存在。
40岁能在SCI上发表四五篇文章已经很厉害,而他发了几十篇。
终日忙于攻克疑难杂症。
倘若有他治不了的病人,也找不到其他医生能治。
论人品,同事眼中,他效率高,性格温和。
专家门诊他出到半夜12点。
休着年假,凌晨4点都还在写书。
病人眼中,他妙手仁心,耐心十足,从不放弃每一个病人。
艾滋病人、监狱犯人、要承担手术风险的老人......
只要有求,他必定赴汤蹈火。
论挣钱,挣不到几个钱不说,他还往里倒贴。
病人不够钱,他劝着回来,帮人家出。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瞎。”
这话他本可不说,这事他本可不做。
可陶勇偏要!
此生,他鲜衣怒马,只为悬壶济世。
其他的,不过浮云尔尔。
医者至此,有何可挑?
可就是这么好的医生,被砍了。
砍他的,是那个眼睛糟糕到没法要,陶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抢救回来的病人。
一把菜刀,刀刀发狠,砍得血肉模糊。
若非一名刚好带孩子看病的妈妈挡刀,志愿者挡刀,同事挡刀,陶勇难逃一劫。
他一倒,身后无数病人再难重见光明。
对中国眼科而言,损失无可估量。
陶勇受伤之后,很多人都在呼吁,对医生好点。
我一度以为,会慢慢好起来。
可是今天当内蒙古的汤医生也遇到同样事情,我错愕了。
一切好像还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他们断没想到,打败他们的不是难以攻克的疾病。
而是无法预料的人祸。
想起多年前臧克家写下的一首诗: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一语成谶。
02
T W O
一直以来,每当有这类事情发生,我总会忍不住担忧:
倘若有天中国医生越来越少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去国外求医吗?
可是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的都知道,国外看病是真难。
国外看门诊都是要预约。
这里的预约,时间比你想象中要长得多。
在国内,你看个专科,很轻松就能挂上号。
而在国外,没个一两个月真不一定能预约上。
即便是急诊,你还是得等上几个小时才能看病。
等到你预约上,小病可能已经硬生生拖成了大病。
就算你及时约到专家,其费用也是贵到离谱。
拿常见的感冒发烧来说,在国外动不动就得花个几千块,多的还要上万。
之前曾有一家三口到国外旅游,小朋友发烧咳嗽。
去到医院就医后,一看账单傻了眼。
这一烧,烧掉了17000多人民币。
还有个在国外旅行时不小心摔跤骨折。
送往当地医院,一番治疗下来,花去12万人民币。
就连被狗咬伤,治疗费用也要高达2万多人民币。
(来源:中新网)
试问,倘若真在国外生病,怎么承受得起?
再看回国内,以上这些难处都不用担心。
非但如此,中国医生比任何医生都拼命。
在心脏外科工作的王东进,每天工作17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是正常人工作时间的两倍。
这般高强度下,他原本强壮的身体落下许多病根。
颈椎病严重到有时动都没法动,上手术台都要戴着颈托。
腿静脉曲张,得穿弹力袜才能勉为其难行走。
全身上下,还有不少其他病状。
按他自己说法:要残疾了。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朱良付,时常通宵到五点才休息。
身为医生,他知道这般工作强度下,身体迟早出问题。
他也很担心自己有天会突然死掉。
不是怕死,是怕没有尽到自己的医疗责任。
可以说,他们是在拿自己的命换我们的命。
这次疫情你也能看到:
86岁老专家董宗祈坐着轮椅出诊;
84岁钟南山院士一路逆行奔向武汉;
73岁李兰娟院士也为我们在赴汤蹈火......
他们始终坚定,只要身体一天能动,就坚持一天替我们抵抗病魔。
图片|larepubblica-摄
而换来的呢?
曾有名医生,抢救一个老大爷无效后,遭到老太太一顿斥责。
把一切责任往医生身上推,声称要把他撕成碎片。
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又说让医生给她看看血压。
那医生呢?哪怕遭到投诉,还是一丝不苟给老太太看了病。
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写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中国医生大抵如此。
我真不知道,还能去哪里找比中国医生更好的医者了。
03
T H R E E
毁掉一个医生很容易,可培养一个医生却异常难。
在中国医学界流传着这么一个调侃: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因为学医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对比起其他本科生,医学生要多学一年。
相比其他人,他们的课表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整整大学五年下来,他们要看的书堆叠起来如山一般。
随便一本医学用书,字数都比四大名著要多得多。
而他们都得老老实实学完。
由于本科毕业难就业,医学生一般都会考研。
一番苦战后,又得学上三年。
想要前景更好还得考博,意味着至少又要学三年。
合计下来,培养一个医生起码得花11年的功夫。
对个人而言,几乎是把自己的青春都投进了医学里。
真正成为医生的时候已经是30岁。
此时,别人已经赚钱了好几年,可能早已买车买房,而你才刚刚准备赚钱,一无所有。
往后也不轻松,相比其他职业,医生的工作强度高很多。
近8成以上医生每周工作都超过50小时。
通宵达旦工作的不在少数。
除了上班,还得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写SCI等等。
而收入往往与付出不成正比。
很多人看到少数医生在收红包,便误以为那是大多数,又看到医疗费贵,天天嚷嚷着医生收入有多高。
实际上,他们前面工作几年都相当于在打杂,收入也只够自己吃穿,低得可怜。
同等努力付出下,其他职业的收获远比这高。
撑着他们往下走的,也就那点悬壶济世的理想。
当然,这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要走的路。
顶尖医生要走的路可就更难。
网上曾有人总结过,如何培养一个陶勇教授。
简而言之,要比所有医学生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万里挑一不为过。
但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付出,都敌不过一场医闹。
学医的苦头他们可以吃,也不怕吃,可一场场医闹在前方等着,试问谁还敢往前走?
每年我国培养有60万医学生,真正从医的就只剩下10万。
2005年至2015年期间,470万医学专业毕业生里,仅有75.2万人完成了医生注册。
意味着什么?
中国医生数量正在急剧下滑。
少到什么程度?
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左右,病理医生缺口达10万,全科医生缺口达18万。
精神科医生每10万人口才拥有一个,麻醉医生每两万人口才拥有一个。
持续如此,你能轻易想到最终是怎样一番景象。
有病无处医。
我们终将替所有医闹买单。
图片|31milligray-摄
04
F O U R
说实话,现在的医生不做这行,生活会轻松很多。
看看陶勇伤前伤后的对比就知道。
被砍伤前,他每天要看六七十个病人。
身体疲惫不说,还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病人过来吵架。
加之医院里其他大大小小的杂事,一天下来对身心都是摧残。
巨大压力下,他睡觉时总会做噩梦。
而被砍伤后呢?
原本绷紧的神经可以暂时松解下来。
身心压力一下子减少了很多。
总算能每天睡够8个小时,也不再做噩梦。
试想一下,若从一开始他就不当这个医生,以他的才华,现在生活不知过得多好。
不用给病人倒贴钱,不用过得如此窘迫,自然也不会被砍。
可他偏不,不为名,不为利,真的就是纯粹为人们健康在做事。
受伤后接受采访,他还是不改初心:
“做医生,依旧是我的人生理想。”
其他医生呢?
也是如此。
你看看新冠疫情爆发时,多少医生不要命地往前线冲。
我看过他们被口罩勒出血痕,被防护服闷得汗流浃背,双手被消毒液泡到脱皮。
我看过他们只能和爱人隔空拥抱,为上前线战斗推迟婚礼。
我看过他们哪怕战友倒下,擦干眼泪继续战斗的样子。
我看过他们瞒着家人奔赴前线,年迈医生重新披甲上阵。
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个节骨眼下,中国医者都站出来了。
鞠躬尽瘁,只为护我们安康。
说实话,这一次我们都欠他们一条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岂可忘却!
我曾经看过一封麻醉医生给已故父亲的信,一度让我十分感触。
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很优秀的麻醉医生。
然而,两次遭受医闹。
第一次是1974年,当时医学技术还落后着,在完成手术后,患者返流误吸窒息而死。
父亲遭到患者家属殴打,全院停工三天。
第二次是1993年,拔管时患者呛咳,血压上升导致动脉瘤破裂,死于手术台。
同样,招来无数非议,毁了父亲大好前程。
如今看来,这些都是当时条件不过关所致。
而在那时,患者家属不理解。
明明医生是最希望患者活下来的那个人,明明敌人只有病魔一个,却总被误解为凶手。
图片|肉腾腾-摄
可哪怕如此,父亲还是劝解儿子:
“麻醉工作风险高,没有人愿意从事,你是我的儿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担。”
这便是响当当的中国医者。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看破了医生这一行业,依旧热爱医生。
脱下一身白衣,都是如你我般,有血有肉的凡人。
但就是为了我们这些不相关的陌生人在拼命。
之前看过这么一段话:
“你要是不满意我,你就打我吧,不要把我打死,你把我打残,我以后还可以坐着轮椅去给你治病救人,你把我打死就真的没有了。”
有此医者,夫复何求?
这般为大众谋福利者,又怎可使其孤军奋战。
所以在此,恳求各位,真的该对中国医者好点了。
这声恳求或许无力,可看着这帮一边为希波克拉底誓言拼命,一边饱受医闹的医者,实在于心不忍。
千万别忘了,庚子年这场大疫,是中国医生在帮我们过关。
往后,对他们好点,拜托了!
参考资料:
《病患对医生猛咳:疫情肆虐,伤医就是害自己》新京报
《美国医生怎么为病人看病》高磊
《报告称中国游客海外病不起 欧美医疗费可达国内30倍》中新网
《给父亲的一封信》谭文斐
《医生陶勇:受难与抵抗》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