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一大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题为《19款海淘奶粉抽检40%不合格 严重可致智力低下》的新闻刷爆了。一时间议论纷纷,很多妈妈都在感慨,这连国外的奶粉都不靠谱了,以后孩子的奶粉怎么办啊?
怎么办?吃中国奶粉呗,比如说某鹤奶粉就不错啊。好吧,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已经陷入了套路之中。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媒体的用意,今天暂且放肆一回,关于奶粉这些事儿,我们一起来捋捋思路。
还原整个海淘奶粉不合格事件的前因后果
世界上损人不利己的事没几个人愿意做,所以这次新闻事件既然伤害了某些跨境电商、进口企业的利益,那么一定是有人得利了。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按照新闻的观点,大家都不去海淘奶粉了,那么谁将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答案很明显,一个是国家,一个是中国的奶企。那么他们推动这次新闻事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站在国家的层面来讲,整个中国奶粉行业自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一蹶不振。相关报道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中国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婴幼儿奶粉市场,然而在巨大的市场“钱景”面前,2015年中国奶粉市场前五甲“清一色”都是外资品牌,中国品牌崛起之路前途漫漫。对于国家而言,扶持本国企业,打造民族品牌,重塑民众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是其本职所在,也是理所当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时间往前回顾,我们发现在2016年6月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规定,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均实行注册管理,并严格限定申请人资质条件,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从这个《办法》中就可以看出,国家队早就开始出招了,这次的新闻事件只不过是一个爆点而已。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赚钱赢利是其天性,即便国家不出手,中国的奶企要想占领市场,也必须首先打倒国外的品牌。那么如何打呢?奶粉行业最看重的无非就是奶源、工艺、配方而已,这些人家都是国外大品牌,很多品牌都活了几百年了,按说是没啥问题的,那么唯一的突破点就只能去证明:是的,你很好,但是你不适合我。所以我们看到一些中国奶粉品牌的SLOGAN已经变成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奶粉”。
对于这次“海淘奶粉”事件而言,幕后推手是国家也好、企业也罢,这些都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两者是利益共同体就够了。好吧,既然动机明确了,那么如果你是这次新闻事件的公关团队,你会如何执行落地这一项目呢?
以下纯属套路:第一步,找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制造内容。这个机构一定要显得中立客观,最好能有几个专家坐镇。第二步,通过央媒平台进行新闻发布,引发关注。为什么要用央媒,因为央媒最有权威性,如果是【移动智观察】来发布,我相信说服力肯定大大降低。第三步,各大媒体转载以及后续报道跟进,扩大声量。第四步,引出中国好奶企,终于到了打广告的时间了,毕竟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以上讲了这么多,都属作者的主观猜想,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那么,作为消费来讲,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次“海淘奶粉”新闻事件呢?毕竟,我只是一个买奶粉的,我哪管你那么多套路。
作为消费者,如何理性看待海淘奶粉不合格事件?
首先、客观看待这次检测报道,别被新闻标题误导了
1、40%海淘奶粉不合格?没错,但是澳大利亚、荷兰、德国、荷兰奶粉都没有问题。
2、40%怎么算出来的?样本总数为19,不达标奶粉为美日韩生产,总共8个品牌,除以19,等于42.1%。
3、样本选择数量不科学。用百分比给海淘奶粉扣帽子,其实可以做的更过份一些,比如只测评日美韩的奶粉,会得出“100%”的海淘奶粉都不合格的结论。
4、东北土壤缺硒,其他地方不缺,似乎中国的奶企也没给东北提供东北版的奶粉?
其次,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你所信赖的品牌
对于奶粉而言,最重要的无非是奶源、配方和工艺,当然购买时,也需要去考虑价格。至于标准问题,是不是外国的奶粉就不适合中国的儿童,我不是科研工作者,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是我知道,像Nutrilon(荷兰牛栏)、Cow&Gate(英国牛栏)这些品牌都有超过百年历史,不说是良心企业吧,但起码是值得信赖的。毕竟,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在奶粉的问题上我们担不起一点风险。
不怕套路玩得深,就怕傻傻都当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才是我们面对问题应有的态度。关于这次海淘奶粉不合格事件,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文/大卫独舞
不一定够爆,但一定有料。更多观点,请关注【移动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