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架构师,除了技术还需要什么?

疫情袭来,数字化转型浪潮进一步深入,“新基建”成为国家层面的规划。

一批企业在仓皇失措中发现,自家商业价值体系以及技术架构极其松散。想要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很多企业缺乏架构师,尤其是缺乏成熟的架构师。

2019年3月,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认知型企业: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全面重塑企业》这篇报告中提到,“大多数企业尚未开发企业架构”。

报告认为,几乎一半的企业领导者在接受调研时承认自家的“架构”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不尽人意。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将数字业务进行杂糅,企业再也不能凭借毫无章法的架构,侥幸实现业务增长。

究竟什么是架构师?如果去英文中寻找架构师这个词的来源会发现,它被称作“IT architect”,如果中文直译就是“IT建筑师”。

如果这样去理解就会发现,架构师简直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组织、产品、流程的设计者。他需要为企业的摩天大厦绘制草图。

IT架构师需要为组织设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他们拥有强大的业务和IT背景,可以设计软件、硬件、网络或任何能给业务带来最佳结果的IT解决方案。

过去一年我在采访多位在数字化转型一线作战的从业者后发现,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架构师正在成为科技公司中最具价值的一批人之一。四五年前曾经一度风光的产品经理在架构师面前逐渐显得有些落寞。

以某些互联网公司为例,架构师属于T序列,是最技术的那批人。产品经理是P序列,相对来说,门槛会更低点。顺理成章,架构师也变得更值钱。

更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架构师需要在CEO、CTO、CIO之间长袖善舞,用自己的技术领导力去影响决策层。

需要何种架构师

当前行业之中最缺乏的,其实是人工智能架构师,也就是AI架构师。

一个优秀的架构师究竟是怎样的?

架构师需要上承业务,下接技术,对业务必须要有深入体感,对技术则是需要深度和广度的涉猎。

这是个需要思路开阔,且敏感性强的岗位。一方面要钻研咨询报告,还要关心行业动态,了解技术趋势和前沿探索,还得观察哪些场景已落地实践,哪些场景还在探讨实践,针对国内市场判断哪些技术适合当下投入使用。在当下和未来之间不断游走。

架构师这个职位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分成了中台架构师、技术架构师、业务架构师、基础架构师、安全架构师、数据架构师、解决方案架构师等等。

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程都在架构师的手中。每个架构师负责设计他所在业务线和中台的技术、组织、管理流程。

对内,需要辅助组织领导者,影响到产品线和技术线的走势。

对外,帮客户咨询定位公司业务流程,设计出完整的营销、供应链和制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架构师必须非常了解价值创造的流程,要让价值能够在体系之中得到最大化呈现。

第一,价值创造流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节奏要快,停顿要少。

第二,价值创造流程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各环节需找到增值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价值创造流程是一个企业内外部各种活动、环节相互协同的过程,需要顺畅连接和精准配合。

这要求架构师是一群最聪明的人。他们具备极强的知识体系结构化能力。

在开展一项业务之前,他们必须要想到用户体系、账户体系、营销体系、安全体系、支撑体系乃至产品体系,诸多体系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对业务流程和价值链条展开设计。

当然,水平最高的还是总架构师。在总架构师的手中,要设计出企业的“骨架”,这个“骨架”包含技术架构、组织架构、管理架构。

可以说,最顶尖的架构师,往往是懂管理、懂组织、懂技术、懂实操的一群人。

好的架构师还需要技术敏感、视野开阔、还能教学相长,在日常评估、指导、支持、培训工程师,和工程师之间展开技术交流。甚至还得保持一定的激情,在工程师技术讨论到高潮时,得有自己想亲手操作的兴奋感。

企业技术架构、商业流程、组织架构的设计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艺术和美学,它能够展现出个人思考——他需要征服CEO、CTO、CIO。

以至于曾有一位在数字化转型前沿深耕的企业领导人曾对我说,“我们公司就像是苹果,是一家设计驱动型的公司。”

优秀是怎样炼成

翻开Boss直聘第一页,会发现架构师往往月薪在30-50K之间,而且要求有5-10年工作经历。这个时间门槛比产品经理往往要高得多。

这也决定了这是一群经验极其丰富的职场老人。

其实在互联网公司,我们时常可以看到35岁甚至超过40岁的架构师。他们其中一些人来自传统ICT企业,对企业IT架构和信息系统有着非常深的理解,经验极其丰富。

过去往往谈互联网公司就提35岁中年危机,但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似乎中年危机这个问题在随着时间问题一点点被抹掉。

一个好的架构师的成长其实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需要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对技术、工程、业务、数据,包括一些软技能,包括一些硬技能都需要感兴趣。过去一位年过40岁的金融架构师曾对我提到过一句话,他在大学时受《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影响极大,于是从此开始对自身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分门别类。

管理知识的原因很简单,它是学习、保存、使用甚至是共享和创造的过程。

人的知识结构其实往往是树状的,围绕着一根主轴一直往下延展出几条干线,再围绕干线生出支线,支线上还会继续有小支线。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一点点产生自己的知识经验。

尤其是总架构师要带其他业务线架构师,其他业务线架构师还要带工程师。在这个体系内,自己的知识、经验都需要传授给其他人。

经过5-10年系统化、体系化整理过的知识开放给同事,往往会给其他架构师、工程师的培养带来极大的帮助。它可以避免老师傅带徒弟式过于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形成现代化、工业化的知识经验传授体系。

另一方面,还需要跨行业的交流和探讨。

通过这种方式和其他架构师进行对比,寻找自己的坐标系,了解自身的技术深度、视野范围。不同领域的架构师在一起进行业务探讨时,往往容易发现自己的差距。架构师们凑在一起,在相互探讨过后,也容易找到自己的知识盲区、性格弱点、做事风格。

去年1月,百度联合“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黄埔学院,旨在为各行各业培养理论、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首席 AI 架构师”。这其实就是在创造这种交流探讨的氛围。

黄埔学院在2019年开展了两期学员的集中培训与研修,为能源、制造、通信、医疗、金融等十余个行业培养输送了70位能够操刀复杂场景下AI应用落地的技术领军人才,可谓培养“首席AI架构师”的“硬核科技圈”。

黄埔学院第三期目前正在学员招募中,此期还增设了线上预科班,由百度AI技术体系的高工们直播授课,分享各个垂直且复杂的场景下,AI落地的先进技术和实践案例。

如果去看已发布的课程主题会发现,它们和当下各个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交通枢纽高密人流下的防疫筛查解决方案

十行Python代码高效完成深度学习POC

毫米级智能质检帮助制造业按下快进键

无人巡检在多个行业的落地应用

智能对话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快速应用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疫情预测

助力新冠防疫研究的LinearFold算法解密

这些技术经验、产品经验、落地经验往往也是很多企业当前所烦恼的问题。刚刚结束的第一节直播课,大家就对一周落地清河高铁站的AI多人测温系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端侧模型小型化技术为学员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很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尤其是在面临疫情冲击时,往往一头懵。需要讨论、反复思考,一边碰数据,一边碰业务,一边碰需求。这个过程非常长,而且往往需要有专业的AI架构师们做指导。

这也是黄埔学院会诞生的原因之一。

在架构师们云集的地方看领先企业究竟是如何做的,并且形成架构师们之间的探讨氛围,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灵感,也会带来业务的突破。

要知道,在国外甚至有一个名为computerscience的网站,专门是为架构师们寻找到适合自身专业技术提升的窗口。

这家网站会链接到各个高校、组织,为架构师们提供最适合的认证在线学院。在线学位课程与架构师们感兴趣的领域也相匹配。

国内需要自己有心去找这些学习资源,头部互联网公司组织的架构师交流学院,往往是最佳深造场所。

技术也要领导力

百度黄埔学院也是为“首席AI架构师”们培育技术领导力的地方。

在当下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首席AI架构师”绝对不可少,“首席AI架构师”的领导力和说服力更是不可少。原因很简单。

AI已经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充分必要条件,传统CIO首席信息官可能对AI技术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传统CTO首席技术官则是对企业组织架构可能有所忽略,首席AI架构师往往可能是串联CIO和CTO的桥梁,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数字化转型往往意味着价值流程的全面再造,企业业务、组织、产品、流程摩天大厦往往需要全面设计,这种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首席AI架构师”参与其中。

尤其是这两年来大量传统企业开始学习互联网公司走向数字化转型,他们尤其是需要“首席AI架构师”参与其中。互联网公司转型产业智能化,往往也需要在自家对外赋能业务线上加入“首席AI架构师”这样一个岗位。

“首席AI架构师”成为技术团队的领导者,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有所长。技术方面,要以CTO为榜样;管理方面,则应该像CEO一样思考。

具体来讲,要成为技术团队的领导者,要具备多项综合性的能力。

国内外的技术领导风格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每个公司的技术副总裁、CTO和高级架构师都很注意影响力,经常看到,当公司内部有技术分享的时候,有很多人主动去讲,都尽可能展现自己在技术或者管理方面的长项。

一个工程师、技术主管、CTO或者架构师,如果有了这种技术领导力,当他跟同事一起讨论问题或者一起协调问题的时候,大家往往会主动倾向于他,“他说的事情一定不会假”,言谈中总会自带这种效果。

另外还可以经常参加业界的分享,做各种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包括出书、参加各种活动。其实这也是给自己的职业发展铺一条路,所以塑造影响力不仅仅为了企业,也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黄埔学院无疑是在为这种技术氛围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