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感兴趣的人,对你敞开心扉?

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对朝夕相处的人不能敞开心扉?”,关联问题却是“为什么会对陌生人敞开心扉?”

人们好像越来越倾向和陌生人掏心掏肺,却难以和熟人互诉衷肠。

你可能看到过许多社交软件的广告,最初抱着“拉近心的距离”、“找到你的soulmate”的想法一试,最终还是遇到上来就问for one night。

如何让别人向自己敞开心扉?成为了新一轮的社交难题。

        要想让你的目标对象对你敞开心扉,首先你要理解“无法敞开心扉的障碍”到底是什么。

一个人向他人敞开心扉、让自己被他人了解的过程,又被称为“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想要知道别人为什么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我们就需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不愿意自我暴露。

动态的人际互动就像风云变幻的股市,自我暴露也存在风险。

在心理咨询领域,来访者是否愿意向咨询师寻求帮助,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ta对自我暴露预期风险(anticipated risk)的评估。当一个人决定要不要敞开心扉的时候,也会做这样的风险评估。

随着一个人自我暴露深度的增加,ta的预期风险也会增加,因为ta即将吐露的内容可能包括一些负面的、不道德的内容和痛苦的记忆。

一方面,Ta很难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如果聆听者作出不恰当的反馈,也会为ta带来伤害。

当别人对你敞开心扉,你真的有能力接纳吗?即使你有这样的意图,在不经意间你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都仍然可能让ta感到被误解、被评价甚至被忽视。

哪有什么人真的热爱孤独,不过是害怕真实的自己被人拒绝和(负面)评价而已。

也正是因此,人们都更愿意和陌生人敞开心扉,正是因为ta可以低风险、低成本地获得关注。因为在陌生的、或者是马上会永远不再见面的关系中,我们不需要承担那些在现实关系中必须承担的脆弱感和不确定感。

人们都需要被看见。发朋友圈、发微博、左右滑匹配的社交软件,无论是否真的有人关注,我们都会有一种“我已经被看见了”的错觉,而这种错觉是令人满足的。       下面进入实战环节,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到底如何做,才能让对方在互动中,一步步向自己敞开心扉呢?

  1. 不评判(non-judgmental)对方,降低ta自我暴露的风险。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了解了让别人敞开心扉的奥秘:降低ta自我暴露的风险,给予ta真诚的关注。

做到这两点,别人才有可能建立起对你的信任。在介绍到底怎么做之前,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一种态度:不评判(non-judgmental)。

人们都喜欢不会评判自己的人,在这样的人面前,我们会感到安全。从而感到自我暴露没有风险。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和某个人的关系特别私密,是因为自己可以在这个人面前深深地袒露自己。对方甚至不必对这种袒露做出任何回应,只要ta能够看见平时无人看见的这一面,允许这一面存在,就足够了。

我们有时候怀念一个人,其实只是怀念ta那双会一直温柔地、不带评判的看着自己的眼睛。

听上去很简单,你大概以为就是语言是不批判别人不就行了。但大多时候,我们都无法真正做到。不评价的态度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它要求一个人有着足够复杂的世界观、和对他人足够的尊重和愿意付出理解的努力。否则当人们接收到超出自己世界观的信息时,是很容易因为不知所措,而快速作出(自己不自知)的批判性的结论的(例如恐同现象)。

ta还要求人有足够的谦卑,不以为自己能够知道他人的所有处境。不认为自己比他人优越,一定能够做出更好的判断。自恋者是很难做到不评判的。

ta还要求一个人有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住自身的情绪。否则,难以承受共情造成的情绪负担时,我们很容易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而说出一些自以为好意安慰的话,比如“你想太多了”、“你太消极了”、“别胡思乱想了”,而实际上都暗含着评判——会瞬间打消对方自我暴露的意愿。

有时,可能你一个失落的眼神、丧气的表情,都对ta构成了评判,印证了ta对于敞开心扉的旧有认知——自我暴露果然存在风险。

2. 三步走的探索技术,给予ta真诚的关注。

咨询心理学教授ClaraE. Hill在他的著作《Helping Skills》中提出3步走,让对方敞开心扉的技术: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三个步骤,并结合了一些探索技术,帮助你让你在乎的人对你敞开心扉。

Step1:专注地倾听和观察ta

在第一步里,你不用考虑说太多,但你需要让对方感到安全和舒适。

想要做到这一点,很多时候,你需要使用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方式。看着对方,不时微笑、点头、保持眼神接触、以一种更开放的坐姿面对ta……这一系列举动,都可以表达你的真诚和专注。

认可(approval-reassurance):

认可给对方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让ta知道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纳的。比如,使用一些轻微表达认可的话语:“确实是这样”、“我也这么觉得”。或者只是用认可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聆听对方、接纳对方的情绪。

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通过认可去淡化对方的情绪。

例如,ta工作很累、感到压力很大,如果你说“大家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不容易”、“过段时间就好啦”,这样的话很可能会起到反效果,让ta觉得自己好像不该产生这样的感受,感到自己被否定了。

沉默:

“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你和ta都不说话的时候,发生的短暂停顿。你不需要非得立刻作出反应,因为这是一个给你倾听ta、同时让ta继续思考的机会。

例如,当ta说:“我真的要气死了,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说了”、“我太难过了,什么话都说不出口”,这时候,对方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消化自己的情绪。你可以保持沉默等待ta继续补充,不要打断ta的思考。

Step2:和ta一起探索ta的想法

通过第一步,你可能发现了一些ta潜藏的想法和感受,循着这些线索,你要在这一步中和ta一起沉浸当下,进一步探索。可能ta已经做好了敞开心扉的准备,只是还不知道要吐露哪些心声。

重述(restatement):

重述需要你对ta讲过的话、表达的意思加以复述,但往往你要讲得比ta简短清晰。

重述可以是试探性地发问,例如:“你刚刚是说,你爸妈准备离婚?“

也可以直接一点:”你爸妈分居了?“

重述的重点是聚焦在对方身上的。即使ta一直在谈自己的同事、朋友,你不能只顾着好奇和八卦,而是要帮ta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重述的常见开场白有这样几种,比如:“我听到你说……”、“听起来好像……”、“你刚刚说……”

这个过程,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点真正地在ta身上,并且你的提问让ta有机会再一次思考自己。

       开放式提问:

这个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你“把天聊死”。通过开放式提问,你不会限制对方只做出“是/否“的回答,或一两个字的反应。

以下这样的提问就是开放式的:

“你觉得怎么样?”“你上次说道……是怎么想的?”“可以举个例子吗?”

要注意语气尽可能温和、缓慢,不要像审问或是教育对方一样。让对方感受到你善意的、理解性的好奇,而绝对不是“质疑”,否则会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

同时,也不要一次性问好几个开放式的问题,这样对方会不知道要先回答哪一个,还有可能忽略你的问题。

Step3:鼓励ta体验和表达

这时,距离ta向你敞开心扉只有一步之遥了。当ta愿意接纳自己的情绪,你所做的就是鼓励ta表达出来。情感反映(reflection of feelings)情感反映是指在重述的同时,明确地指出对方的情感。有时候,ta可能直接说出了情绪,但更多时候,ta可能是以情绪化的语气说出了一些信息。你需要和ta一起识别、澄清这些情绪,并深入体验它们。

比如,你可以试探或肯定地这样说

“你看上去对你朋友爽约感到很生气?”

“你刚说你拒绝了领导加班的要求,你现在看起来很开心。”

情感表露:

敞开心扉不是单方面的。你可以呈现自己和ta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通过情感表露,示范自己可能体验到的类似情绪,可以激发对方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

“我找工作的时候,想到面试就害怕,我想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在你说的那种状况下,我也会感到很紧张。”

但也需要注意,你们的对话依然是围绕着对方进行的。分享自己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感受,是为了帮助对方表达ta的感受,而不意味着你可以滔滔不绝讲自己的事。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或许学到了一些让别人敞开心扉的技术。但我们还是希望你明白,让他人敞开心扉,不仅仅是靠这些探索技术的帮助就能实现的。你的坦诚、真挚和关心,才是和对方建立联结的关键。

又或者很遗憾,你尝试向某个人发起一场真诚的对话,却得不到回应,你也需要接纳这样的现实。

一个人是否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归根结底是ta自己的选择。你有暴露脆弱和直面真实的勇气,也请允许ta还没有自我暴露的意愿、能力或信心。

以上。

References:

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Hill, C. E., & O'Brien,K. M. (2004). Helping skills: Facilitating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action.

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