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个古老的话题。
教育由何而来?
人类刚降生时十分孱弱,如果他想过上舒适的生活,他就必须熟悉自然赋予他的环境。帮他活下去这一接力棒,毫无疑问递给了其父母、家庭。这些是亲人,是你的依靠;那些地方危险,不能靠近……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积累成了知识。
教育,起初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顺应这一逻辑,传统上把知识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三大版块。
自然科学旨在对自然环境有所理解,这样我们可以与之保持适当的关系。
社会科学意在对社会环境和人类制度有总体的理解,这里的社会不只包括地区,还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不只是当下,还有历史甚至未来的状态。
人文学科的目的,则是促使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
三大版块再长出枝干,形成了当前的学校教育。
说到这,每个人都曾有过被考试支配的恐惧。
被考试控制的当代学生
是的,每到学期末考试,一名普通学生能记起的所学知识不足3/4。试想当他高年级临近毕业,能记起多少?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又能记起多少?
想到这些问题,有人会得出结论:教育完全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
这样下结论当然是武断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教育不是用各种事实塞满人头脑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而且也包括在人头脑中培育某些才能和态度。
教育既追求知识的本质也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
关于教育,还有哪些话题值得探讨?
如今社会的教育发生了哪些转变?
阅读的重要性何在?有哪些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看待目前的孩子超前学习的教育现状?
当今方兴未艾的知识付费行业能够颠覆传统教育吗?
……
教育话题,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更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未来。
造就专访了东方卫视首席记者、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骆新,他对于当代教育与年轻人阅读都提出了深刻见解。
本期看点
人们看线上课程,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是为了解决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我们习惯的教育更多强调你要学知识、学文化,但是有一个问题,它是单向去灌输的,糟糕的地方是在于就是它没有反馈,它的互动性、直接形成一种互动循环的过程还没有完成。
最好的知识一定是统合性的把握,它不是单一的知识,所以未来这个教育一定会走向综合。我甚至会考虑游学的成分更多一些,它强调流动性。
如果你有一个海量阅读习惯,你有一个长期保持阅读习惯,你对词语之间内在符号关联度的理解力就会很好。
骆新在造就空间接受专访
以下文字根据骆新的采访整理节选,完整内容请观看视频。
造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骆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播相关的价值观和知识。
以前我们所谓叫线下跟线上的区别,主要是源于以前教育的模式,从洪堡大学所创立的普鲁士的教育理念,它是按工业时代培训固定员工的方式。所以你看都是大教室来好几百、好几十个人,一个老师在那儿讲。
这种方式是批量式生产人才的过程,这种方式已经比原来那种私塾式教育要改进很多。
但是,教育本身是无远弗届的。
现在有了互联网,它完成了原来空间所不能解决的空间递延问题、延展问题,所以线上教育火很正常。
正是因为某一种理念、知识和技能,需要更多人知道,可能又不能现场来聆听,他当然希望通过线上获得知识。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这个线上课程的统一的市场,我觉得还在一个增长期,因为那种真正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大。
另外,人们看线上课程,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是为了解决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所以今天的线上课程跟原来我们习惯的教育有很大不一样。
我们习惯的教育更多强调你要学知识、学文化,但是有一个问题,它是单向去灌输的,糟糕的地方是在于就是它没有反馈,它的互动性、直接形成一种互动循环的过程还没有完成。
造就:除了在线教育的兴起,当前社会的教育还出现了哪些转变?教育的未来又是怎样一幅景象?
骆新: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的知识灌输型变成体验式。
我在造就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就是未来大学是长什么样
骆新在造就现场演讲
我专门举了美国的密涅瓦大学的例子,密涅瓦大学是一个没有什么真正的校址的大学。他所有学生,这四年当中的比如说他要在A地生活一年,而在B地生活一年,在C地生活半年,到D再去生活三个月。这种教育很奇特,它打碎了很多个模块。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力、表达力都会有一个综合。
所有最好的知识一定是统合性的把握,它不是单一的知识,所以未来这个教育一定会走向综合。我甚至会考虑游学的成分更多一些,它强调流动性,就算是学习一些基础的理念和理论,可能你也到这个地方或者接触当时的视频、音频的刺激,甚至有些味道的刺激。
这种方式是以往的工业化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制造的学生所没有体会到的,未来就会变成这样。
造就:如何看待目前的孩子超前学习的教育现状?
骆新:让孩子们超前学习,我不认可这样的做法。
这个很大程度上是都是家长给制造的恐惧和焦虑,或者说也是由于我们某些社会风气给家长造成的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人都是一点一点长大的,饭都是一口一口吃的。哪怕今天我吃十个馒头,也不能保证明天不因为饥荒到来被饿死。
所以,及时地根据不同孩子、他现有年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意味着他学的要比别人都要多,这种方式只是让他生吞活剥,而且是把孩子最重要的、身体的感觉期给破坏了。
但今天的人们有一种焦虑感,特别是在这个走向商业化时代或者说消费主义时代。
我们每个人其实力量都很薄弱,这个不断的要学习、力图赶上别人,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按教育资源分配来说,确实中国教学资源分配极其不正常。
第二,文化人很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观念,叫“学而优则仕”。
造就:您认为正确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哪些?
骆新:知识有两种获得方式,到今天为止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第一种是通过书本通过语言和文字获得某种理念、概念。
第二种,我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力行去在它行进过程当中、在实践过程当中,慢慢化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不是概念也不是词语,也不是语言。中国的古人讲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其实所获得的是儒家知识,并且这个知识幻化为他内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造就:您认为阅读给您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骆新:阅读是我从小被父亲跟爷爷给打出来的一种习惯。
那时候我也不爱读书,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但我爷爷因为他原来是画国画,他特别希望我在从小时候能够背一背传统的经典。
于是我从很小时候就开始背论语。所以我得对文字的敏感度,可能比同龄的孩子要好,但是我发现对我后续起着很大作用,如果你有一个海量阅读习惯,你有一个长期保持阅读习惯,你对词语之间内在符号关联度的理解力就会很好。
阅读增强我们的词语关联理解力
而且读书多,还有一点最关键。我觉得它是树立主体性的一种好办法,因为书对你没有伤害。你接触人,你还得考虑到你能不能接触到这个名人,明天能不能碰到这个人,你得有机会是吧?
但读书没这个问题,在书里你今天可以见到苏格拉底,明天你也可以见爱因斯坦。他的书都在这,那你通过不断地接触书的过程中,因为你接触过足够的人,你树立了属于你的主体性:你是谁。
我是谁,不是我说了算,而是由我接触了很多人。最后才找到那个我不能言说的,那可能才是我。
今天有很多人,给他一本书,他看两行就睡着了。不是说他累,他不累,他完全不习惯这样的语言范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他接受信息密度相对比较低的。信息密度相对比较高,他就醉氧了,这氧气太多就崩溃了。这跟他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是有关的。
所有好的科学家、优秀的艺术家,都是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些不爱看书的倒头就睡的,我觉得这个就算让他去拍电影、拍电视,他也没有什么太大想象力。
所以这也是我的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天多媒体时代,人们能够保持一个阅读习惯,是读完一本书。
造就:您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有什么可以推荐给造就用户?
骆新:我看书可慢了,就是按照正常的方式看。
一般看书,我看几个部分。
第一看目录,先看目录就这么说,基本的构架什么样。
第二,会看的前言和后记,这是在看这本书之前对这个作者有所了解。或者你看完以后,再看前言后记,作者写前言后记不是随便写的,前言和后记往往是一个统合性的内容。
我还有一个习惯,我愿意在书上做一点小小记号,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做,用手去触摸这个纸张的过程很重要。
看电子文本、看屏幕,不断刷,人们调动的是情感因素,荷尔蒙、多巴胺分泌特别快。但如果你用手去触摸那个纸质书,行为心理学的分析会告诉我们,这些人会变得更加的理性温和。
数码一代已经习惯了手机阅读
我相信科学家会得出他们的结论,或者是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但我觉得每次拿本书看的时候,那种感觉确实比我看电子文本的方式要好,这是我读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