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阵:明军克制倭寇的利器

首先开始创建鸳鸯阵,改良明军阵法的是明代儒学大师和军事家唐顺之。他放弃了以二十五人的队为基本单位,把最小的编制改成只有五个人的伍。唐顺之的伍有三种不同兵器,伍长持防牌在最前,其后是一把狼筅和三支长枪。这种阵型又被成为鸳鸯伍。

▲唐顺之画像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进。明军士兵在猝然遇敌之时,对抗倭寇精锐刀手的不再是格挡不便、重量偏轻的长枪,而是颇有分量的盾牌和狼筅。这些重量通常在六斤以上,而且遮拦面积大的盾牌和狼筅,不是重量四至五斤的双手剑能轻易推动的。有阵列在前的刀牌手和狼筅手作为安全壁障,明军的阵型就能保持完整,站立在刀牌手和狼筅手身后的长枪手就可以放心杀敌。

其中狼筅由于其横出的枝桠,有着阻碍物体前进的作用。所以可以把其看作为一个网状的,中间带一个枪头的异型盾牌。对阵狼筅的敌人,由于横枝的阻拦,并不能像类似对付长枪一样,直接抢进枪手身侧,而狼筅的横枝,却不妨碍自己的战友在背后从横枝的缝隙中挺枪前刺。狼筅与其他兵器相交的时候,还可以转动枪柄,用横枝锁住对方的兵器,让已方持枪士兵,能够有机可乘。至于刀牌手则是为了防备倭寇的重弓重箭,在较近距离上的巨大杀伤力,同时也为了封死敌人任何有可能滚入的通路。

▲狼筅复原

可见,改良后的军阵在灵活性上大为增强。但是这个队形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训练时间太长。刀牌手和狼筅手在兵器上有巨大的优势,只要短期训练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主要杀伤力输出的长枪手就不行了。俗话说“年刀月棍一辈子的枪”。唐顺之本人作为一个练枪超过十年的人,在编练阵型时,不可避免的多少会受到其本人精湛枪术的影响,而普通明军士兵根本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

长枪手素质的相对不足,导致唐顺之的伍产生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长枪手所处阵型安全冗余不够。以五个人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如果万一有敌人能突破牌手以及狼筅手的防御,训练度达不到唐顺之设想标准的普通长枪手,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不过唐顺之还没来得及改良阵法,就在抗倭一线病逝,年仅五十三岁。

▲唐顺之鸳鸯伍

最终帮助唐顺之完善新阵法的人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将唐顺之的两个鸳鸯伍并为一个鸳鸯队,然后去掉了伍中的一个长枪手,改为镗钯手。镗钯同样是一个带有横枝的兵器。在戚继光鸳鸯阵中,镗钯手与长枪手一起出击,但是镗钯手并不是用来杀敌的,而是用来保护长枪手的。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长枪手的训练时间问题。

▲中国古代长枪

对于戚继光的鸳鸯阵来说,并不需要攻守兼备的长枪手,只需要一个能狠狠的刺出去的长枪手就行。至于长枪手的安全性,前有盾牌和狼筅,后有镗钯手贴身保护。戚继光的鸳鸯阵,虽然在伍这个单位上,少了唐顺之一支长枪,但是由于镗钯手的保护,使得长枪手在攻击时根本不需要留有余地,所以在攻击力上并未减弱,而且大大提高了阵型整体的安全性。

▲戚继光像

我们来对比一下,倭寇的双手倭刀长度多在1.5米左右,挥舞起来时,左右至少需要预留3.5米以上的安全空间,这样才不会攻击到自己人。这个宽度足够一个鸳鸯队列阵了。当倭寇挥舞刀剑突进时,他要同时躲过四支长枪的八次刺击,才能把鸳鸯阵纳入倭刀的攻击范围内。

▲倭寇画像

而倭寇在躲过八次攻击后,还要突破一面盾牌,一根狼筅,两支镗钯的防御,才能真正伤害到鸳鸯阵内的人。很明显,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哪怕是日本的剑豪都做不到。后世,宫本武藏用船桨轻易就拍死了同为剑豪的佐佐木小次郎,原因很简单,小次郎的刀没有船桨长。

总之,在阵型的配合下,倭寇精锐双手剑士一个人的两只手,要面对鸳鸯阵十个人的二十只手。同时,倭寇这样的精锐剑士要苦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鸳鸯阵的长枪手只需要训练两年便已经投入战场,因此后者在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还可以轻易在安全距离将前者至于必死之地。这便是鸳鸯阵阵法的魅力。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