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不铸造铜钱,那日本人买东西时花什么呢?

全罗南道南安郡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同我国宁波隔海相望,南安郡附近海域是古代中日贸易的必经之路。1976年,这里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这艘从中国宁波开往日本的商船上除了价值连城的中国产瓷器外,还有八百多万枚来自中国各个朝代的铜钱。这些铜钱到达日本之后会获得一个特别形象的名字:渡来钱。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国外商人对江南产的丝绸、瓷器、茶叶极度渴求,他们带着一船的白银来,换成一船的中华土特产走。他们带来的怀表、手枪总是被贵族当作稀有玩物,而寄予厚望的工业产品却全无销路。

对明清两朝的对外贸易来说,这种认识大致不错。但明朝以前的对日贸易却是另外一种情景,古代中国和日本都以小农经济为主,日本对来自中国的手工业品需求不是特别大。往返两国的商人除了要装载瓷器、丝绸等货物外,最重要的就是为中国铜钱预留大量仓位。铜钱才是出口日本最紧俏的“商品”。

上图_ 西汉五铢,西汉时期的古钱币

黄铜铸成的铜币一直是中、日历史上的主流货币。金属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重量计价。汉朝五铢钱既重五铢,明太祖下令铸造的洪武通宝也分为分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五等,重量分别是一两(十钱),五钱、三钱、二钱、一钱。

一枚铜币的名义价值同成分相同、重量相同的铜块价值一致。但是在商业交易中,铜币因为一致的重量、稳定的含铜量和易于携带的特点,比铜块更易于流通,于是铜币的实际价值总是略高于同等质量的铜块。

虽然金属货币不易出现纸币一样贬值的风险,但使用金属货币有一个更大的弱点,就是货币供应量永远也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简单的说,使用金属货币的社会总是面临“缺钱”的窘境。

上图_ 道光通宝

钱不够了扩大开采,加紧铸币行不行?

也不行。

首先金属供应受自然环境制约,没有足够的矿产说什么都白扯。

第二,开采铜矿、铸造铜币也要消耗资源,铸币花的钱和货币价值相差无几,社会生产不可能无限投入到铸币中去。

同时,人们总有将重金属当作财富贮藏起来的习惯,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也会磨损,所以总有一部分货币莫名其妙的退出流通。

正道走不通,那往铜里掺杂质、五钱的铜币愣当十钱花行不行?

可惜歪门邪道还是不行,清朝道光年间,由于战乱连年,国库入不敷出,皇帝和大臣开始打铜钱的主意。通过铸造以五钱当十钱的虚值钱,一度缓解燃眉之急。可违反经济原理的行政命令就是一张废纸,哪怕是皇帝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经济政策也是扯淡。

虚值钱当军饷没问题,支付财政开支也没问题,但是流入市场之后就原形毕露,根本没人接受虚值的道光通宝。现在的古玩市场一文钱的道光通宝遍地都是,可虚值的一币难求,可见流通之少。

这几个原因放在一起,造成了通货紧缩成为了金属货币制度下的紧箍咒。古代日本可以说是金属货币典范国家,当然不是优秀典范,是问题典范。上面几个典型问题他一个都不少。钱不够用,成了日本人的燃眉之急。

上图_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

公元958年日本在天皇干预下发行了最后一批品质有保证的铜钱:乾元通宝。此后近七百年,日本国内再无统一铸造的金属货币,直到1636年宽永通宝问世,六百多年中日本只能依靠海外输入的渡来钱维持经济。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岛上除了优美的风景和咸咸的海风不缺外什么都缺,连足够的铜矿都找不到,怎么铸币?

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天皇就退居二线,国家在将军大名的掌控下四分五裂,货币政策更是一泻千里。没有大一统的中央政府干预,国内涌现出许多私自铸造的铜钱。

上图_ 我国古代湿法炼铜术

现在私自印刷纸币肯定是不行的,假币被发现后也会退出流通。但当时的日本不一样,国家又不铸币,老百姓铸币也没人管,不能说民间私铸的就是假钱。但是每个铸币的人都会从货币质量上打主意,为了节省成本,这些按照高质量铜钱样子铸造的私铸钱总会掺入大量铅、锡一类杂质。

含铜量不够的私铸币质量不佳,同样流通的渡来钱还未见磨损,私铸钱就已经锈迹斑斑。私铸钱还特别脆弱,有的掉在地上都会摔碎。交易过程中,没人愿意接受私铸钱。

相反,使用古代中国铜币的成本就远远低于自己铸造了。宋和元都是世界性的贸易大国,两朝的铸币也是国际硬通货,这么牛的大钱摆在面前还有不用的道理么?明朝虽然自绝于世界,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朝贡和走私获得的那点铜钱,日本也能勉勉强强维持经济运转。

上图_ 熙宁元宝

上图_ 元祐通宝

在这六百年中,日本的渡来钱以宋朝熙宁元宝、元祐通宝、皇宋元宝和明朝永乐通宝居多,也有少许来自朝鲜的铜钱。有意思的是,日本国内流通的铜钱以一文钱为主,我国宋代和明代都曾铸造过币值较大的铜钱,这些铜钱在流入日本后往往会被特意磨小,当作一文钱流通。

明朝时期还有个有趣现象,有的日本商人在赚到渡来钱后,会在日本国内用渡来钱购买银子,再带着银子来明朝换铜钱。原来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铜币由于价值太小,已经无法满足流通需要,所以银子接替铜钱成为了新的货币。而日本国内经济体量小,用不起银子,日常生活对银子需求也不太大,于是同样一块银子,日本国内价格远远低于明朝。这些日本商人往返交换货币就能获利。

十七世纪,日本进入幕府时代。重新实现中央集权后,德川幕府着手完善国内货币政策。1636年,宽永通宝问世,日本这才摆脱对渡来钱的依赖。

参考资料:

【1】《渡来钱》.北京青年报.肖静

【1】《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李勇五

【1】《晚明海外白银内流研究》.张然

【1】《中日交流史上的永乐通宝》.吴起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