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向西方派出的第一个外交大臣竟然是个地道的美国人?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闭关自守,派使出国之事 ,除了前往“藩属”册封的使节外 ,只有康熙年间(1712年)图理琛出使俄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雍正年间(1731年)托时出使俄罗斯。这两次都是负有特殊外交任务的临时性使节,而不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尝试。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认识到,只有和外国人搞好关系,才能保持清朝的统治。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更是明文规定,中国应与西方列强遣使互驻,然而清政府顾虑“外国之情伪 ,中国一概茫然”,担心中外礼节不同 ,语言文字尚未通晓 ,贸然遣使 ,“或致押而见侮 ,转足贻羞域外 ,误我事机”,因此一直托辞不办。但以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为代表的洋务派则认为,遣使出洋可以了解各国的政俗人情, 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减少盲目性,“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加之英法驻华公使的一再劝诱 ,因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

但实施起来又遇到两层困难:一是人选问题。一般官员对办“夷务”视为畏途 ,而懂得“夷务”的人更不多 ;二是礼节问题 ,因为派使出 国 ,如面见外国元首 ,行跪拜礼则有碍尊严 ,不行跪拜礼又将予外使将来见清帝时拒行跪拜以借口。出于这些考虑,派使出国之事迟迟未行。

蒲安臣的出现,令总理衙门的诸位大臣眼前一亮,自以为找到了解决困局的办法。蒲安臣,1820年出生在纽约州波士顿市 ,22岁时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波士顿当律师 ,1855年,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 ,是当时美国著名的人权主义者及反对蓄奴的斗士。为助林肯选举,蒲安臣辞去了议员职位。林肯就任总统后,派蒲安臣为驻奥地利公使 ,然而奥地利政府却以蒲安臣同情匈牙利革命为借口加以拒绝。此时正好中国政府允许列强派遣驻北京使节 ,林肯当机立断 ,改派蒲安臣为第一任美国驻华公使。

蒲安臣一上任,就不遗余力地执行时任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帮助组织和部署由美国人指挥的洋枪队,积极协助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清政府与其他列强之间成功斡旋。蒲安臣的所作所为,深得清政府洋务派的信任和赏识,奕?等人称赞他“处事和平,能知中外大体”“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

因此,蒲安臣任职届满回国前,毛遂自荐,表示愿为中国效劳。总理衙门当即同意。清政府在委派蒲安臣为“钦派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的同时,为了消除英法等国的“疑虑”,又委派英国人柏卓安为左协理、法国人德善为右协理。同时,以记名海关道志刚及礼部郎中孙家谷二人为交涉大臣,颁发给蒲安臣木质汉、洋合璧之关防一颗,“以资取信各国”。至此,清政府终于向西方世界派出了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

中美《续增条约》的签订

蒲安臣深知此行难度之大,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团一行抵达旧金山。6月2日,蒲安臣一行抵达华盛顿。蒲安臣抛开总理衙门的礼仪规定,特意设计制作了第一面黄色的中国国旗。次日,使团成员拜访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6月6日,蒲安臣在白宫受到美国总统约翰逊的接见,并郑重地递出中国第一份国书。在此后的一个多月中,使团遍游美利坚。7月下旬,使团回到华盛顿,28日,蒲安臣与西华德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条约中的第五款使得美国招募华工合法化 , 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开发西部、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蒲安臣使团的其他外交活动

1868年9月 ,蒲安臣使团离开美国前往伦敦,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12月26日 ,蒲安臣以“中国钦差”的身份与英国新任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交换意见。他说,应消除西方列强可能具有的一种印象,以为中国政府从事一种倒退的政策云云。克拉兰敦也宣布英国政府愿意同中国政府“以和济事”。但两天后,克拉兰敦照会蒲安臣,表明与中国修约的主动权应当在英国。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到达巴黎。1月5日,法国外交部长拉发特致函英国政府,表明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立场一致。1月21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接见了蒲安臣。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后呆了半年多,虽然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1869年9月,蒲安臣使团前往瑞典、丹麦、荷兰和德意志联邦等国。由于这些国家并无修约交涉的任务,代表团比较轻松。

1870年2月1日,蒲安臣一行自普鲁士前往沙俄。此时,正值沙俄大肆侵略中国西北和黑龙江流域,中俄关系十分紧张。2月16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接见了蒲安臣一行。蒲安臣是代表中国与沙俄进行交涉的 ,亚历山大二世却在会 谈中大谈俄美关系,令蒲安臣十分尴尬。蒲安臣心情惆怅,加上一路鞍马劳顿,体质下降,无法抵抗俄罗斯的严寒,于会见次日病倒,被诊断为急性肺炎。

一周后,蒲安臣在圣彼得堡去世。随行的交涉大臣志刚叙述道:“查蒲使为人明白豪爽 ,办事公平 ,而心志未免过高,不肯俯而就人。一遇阻碍,即抑郁愁闷而不可解;兼有水陆奔驰,不无劳瘁。受病已深,遂致捐躯于异国。” 清政府为酬谢蒲安臣担任驻华公使时“和衷 商办”及出使期间为国家效力,赏给蒲安臣一品衔,并赏银一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