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航海技术哪家强?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stop,你怎么跨过大海?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来一场古船航海技术的大PK吧!前方高能,神船入海,各显神通!

维京长船——科克斯塔德号(Gokstad ship)

无论你管他们叫探险家、商人,还是骂他们“海盗”,他们都称得上造船大师。现藏于挪威海盗船博物馆的“科克斯塔德号”(1880年出土)就是典型的维京人造船。

维京长船(维基共享资源)

哎呦,科克斯塔德号好像一条身形巨大的“海蛇”呀?是的,维京船被叫作“维京长船”也源于此。

这是维京船最典型特征:船身修长而扁宽、船体质量较轻。

不过这可不是为了纯花哨。

1、 流畅纤长,船体宽扁轻便适合高速航行。

2、 船身吃水浅,甚至可以在1米深的水域航行,且能在几乎任何岸滩登陆。(其本身质量轻也方便船员把整条船搬运上岸)

这这这……简直是“海陆两栖船”的优秀楷模呀!哦,你说科克斯塔德号两端一样的“尖尖”设计看着好萌?

哈哈,那不光是萌,还是维京长船特有的:船体两端对称设计,这种设计使船不需转弯就能快速反向航行。

在各种烦人的冰山和海冰遍布的高纬度水域,简直不要太幸福。前方有冰?哈哈,倒船请注意!

中国福船——南海“华光礁Ⅰ号”

我国古船从先秦时期的木筏、独木舟一路发展,到宋元时期已成为世界航海领域一大重要流派。

1996年几个渔民在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发现的这艘南宋古船“华光礁Ⅰ号”是中国古船典型代表之一——福船。

华光礁1号”船底遗址(大众考古)

额。。。由于年代久远,该船仅剩船底部分,但在考古专家和船舶专家的联合努力下,该船已被成功“复原”。

华光礁1号”复原船效果图(@建盏)

福船的船体两端是另一种“萌”:头尖尾宽,并不对称。但船首、船尾同时上翘,尤其是船首高昂,一般带有坚固的冲击装置,非常适合乘风破浪。

为嘛非要乘风破浪呢?因为福船有个重要功能:运送大量物品。所以得提防大风大浪时别翻了船,东西掉海里可就糟了。

福船的设计初衷还体现在船底。看华光礁Ⅰ号的复原图,其船底如刃,这其实就是福船的另一个特点:横截面呈“V”字形,吃水深,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抗风浪能力。

而且像华光礁Ⅰ号这种福船还特喜欢用质地硬、质量大的樟木作为原材料。

比起灵动的维京船,咱们中国的福船有一种乘风破浪的拼劲儿呢!哈哈!

地中海桨帆船——加莱船(Galley)

北欧有维京人造船,地中海沿岸居民怎能自甘落后。地中海桨帆船就是欧洲造船史上的一代“奇葩”(音译:加莱船)。

加莱船复原图(维基共享资源)

这种船最早起源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后由古希腊人发扬光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海战船,甚至连迦太基、罗马也在战争中竞相使用。

船如其名,地中海桨帆船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划桨为基本推进手段的船型,即船身上装配一定数量的船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桨手。

瞬间有种划艇即视感,有木有…..下面这艘加莱船建造于穆罕默德四世(1648–1687)时期,现藏于伊斯坦布尔海军博物馆。

这艘加莱船建造于穆罕默德四世(1648–1687)时期(伊斯坦布尔海军博物馆)

由图可以看到,除了类似于维京船那样修长的船身,加莱船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装有船桨,据考古学家统计,这艘奥斯曼帝国制造的加莱船共有24对(48个)船桨,而考古学家推测其桨手应有144名。

为何需要这么多人?这就涉及到加莱船的第二个特征:为了尽可能发挥人力,一只桨一般需要配备3~4个桨手。因此奥斯曼帝国这艘船的每只船桨应由3个人来划(不由自主地喊“嘿咻”~~~)

大量的桨手提供动力,加之船身轻便,让加莱船灵活而快速地航行,往往能在船战中“占得先机”,加莱船也成为“坚船利炮”出现前最“臭名昭著”的船了,难怪那么多人抢着用!

克拉克大帆船——上帝之母号( Madre de Deus)

我们常常在作文里用“载着宝藏的大船”。下面这艘名为“上帝之母号”( Madre de Deus)的帆船就是这样一艘船。

上帝之母号模型(里斯本海事博物馆)

上帝之母号的模型现藏于葡萄牙的里斯本海事博物馆。据记载该船制造于1589年,船身长达50米,重达1600 吨,可运载900吨货物。有七个甲板,除其他武器外还有三十二把枪,600至700名船员,有一个装满宝藏的货舱。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就可以总结上帝之母号所属的“克拉克大帆船”的特色了。

(“克拉克”这一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传入欧洲的阿拉伯语,以及希腊文κ?ρκουρο?(kerkouros)一词即“驳船”之意)

首先,巨大的船身、充足的船舱,足以容纳大量的货物和船员。

其次,大量的船员加上优良的武器,使之足以抵挡一般小型船只的攻击。(菲利普斯船长表示羡慕~~~)

诶等等,帆船,帆船,特色怎么能不讲“帆”呢?

第三,在帆船史上首创“四桅”和“船首斜桅”。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风时也无碍航行。

小结:以上我们只讲了部分具有特色的古船,不过这些船无论如何变通,其动力无外乎自然力(风力)、人力。随着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到来,以蒸汽、电力等新动力为主的新型船逐渐占据了汪洋大海,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古船早已“沉入海底”,但这些古船为古代文明交流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国际航海日,让我们向这些聪明的古人和神奇的古船致敬。

参考文献:

【1】南海“华光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试析,包春磊,《南海学刊》2015年第3期

【2】“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的发现与保护,包春磊,《大众考古》2014年第1期

【3】论福船船型演变及历史影响,高宇,《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4】Brian Lavery, Maritime Scotland, B T Batsford Ltd., 2001, ISBN 0-7134-8520-5

【5】J.S.Morrison et al., The Athenian Trireme 2000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西洋帆船史学习漫记(2),沈毅敏,《现代船舰》2006年第1期

【7】L. Trent, The Viking Longship. 1st ed. San Diego: Lucent Books, 1999.

【8】A. Forte, R. Oram, and F. Pederson. Viking Empires. 1s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521-82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