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现一种远古“狮子”,是什么样子?

据2月刊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报道,最近有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有育儿袋的远古 “狮子”。当然,此“狮子”非彼狮子,这是一种史前生活在澳大利亚雨林中的凶猛物种,如今这种动物被科学家们命名为“袋狮”。

虽然它的名字叫“袋狮”,但是它跟狮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袋狮在现在的地球上没有任何近亲,没有由它进化而来的动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们重新评估了这种远古野兽的牙齿和下颚的形状和结构,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物种。所以,大家千万别把袋狮看成狮子家族的一员。

01脑袋小,四肢发达,腹部还藏有一个育儿袋

作为目前已知的澳洲史上体型最大的食肉性哺乳动物,袋狮又被当地人称为“刽子手袋狮”。光听这名字,就会把人吓一大跳,一定是一种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袋狮体型看起像家猫,但其身体粗壮、结实。袋狮的肩高70-80厘米,体长120-180厘米。它们平均体重为100-130千克,个别的可重达160千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袋狮尽管没有现在的狮子那么重,但与现存的苏门答腊虎的体重非常接近。

根据目前已经发掘出的袋狮化石来看,袋狮的脑袋相对较小,这为下颚肌肉留有了一定的空间,也就是中国俗语里说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袋狮的的前肢十分强壮,并且比后肢要长一些,长有5趾,其中拇趾很发达,可以自由收缩且有锋利的爪。在捕食猎物时,袋狮足以用锋利的爪勾住猎物并压制住猎物,这都是猫科动物的特征,有袋类动物从未有过,就连袋獾也不例外。

作为有袋类动物,雌性袋狮的腹部也有着类似袋鼠的育儿袋,但不像袋鼠那么明显。在母体中发育不完全的幼崽生下后,将在育儿袋中继续完成发育。

02牙齿非常锋利,能咬断骨头,咬合力达400千克,足以媲美250千克重的狮子

据生活科学网报道,澳大利亚大陆如今没有什么陆地掠食性动物,但在远古的澳大利亚,这种已灭绝的袋狮相当于剑齿虎在南美大陆的地位,它撕咬力强,是一种凶猛的顶级掠食动物。

随着食性的改变,袋狮的犬齿已经完全退化了。但为了捕猎,它的门齿却进化得十分锋利,似乎起着真正食肉动物犬牙的作用。让人吃惊的是,它还长有厚实而长、刀状且具剪切作用的裂齿,以及强壮的颚肌。这样一来,就可以从猎物身上撕开一大块肉,也能咬断猎物的骨头,没有动物能在其强劲的撕咬下存活。

古生物学家通过袋狮化石发现这种动物的咬合力特别大,约有400千克左右。虽然袋狮的体型与体重不及狮子,但是其灵活性以及撕咬能力却不是今天的非洲狮可以媲美的。

根据《皇家学会报告》,澳大利亚大陆的袋狮,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现存的、身体大小一样的非洲狮的3倍。也就是说,一只体重平均100千克的袋狮,其咬噬力几乎可以接近250千克重的现代非洲狮。

作为有袋类动物,袋狮为何在攻击力上如此强大?下面两点也许能够解释袋狮的强大咬力。

其一,现代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有胎盘类食肉哺乳动物的脑量是同等体型有袋类食肉动物的两倍半,可见,袋狮、恐狼等较小的脑量,为下颚肌肉留有余地,似乎也暗示了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咬噬力量。

其二,有袋类动物的幼崽在成年之前,一般待在妈妈的育儿袋里,得到了最佳的呵护,所以它们的身体得到了最完美的生长发育,战斗力往往相对于同等体型的动物更加强大。

03敢猎食3米高的短面袋鼠,连袋貘也不放过,就还会抓袋狼来打牙祭

作为澳洲历史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猎食者之一,经常出现在森林、林地、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袋狮擅长于行走和慢跑,主要是靠伪装伏击猎物。

袋狮的长爪和半弯曲的指节,使其成为一个攀爬能手,上树也就非常容易。袋狮捕食时一般会爬到树上和高处,等待猎物经过,利用丛林的掩护进行突然袭击。

首先,袋狮利用自己锋利的爪子,牢牢勾住猎物的身体,不让它挣脱;然后,用其前肢的强大力量迅速压制住猎物的身子;接着,伸出有力的门齿,一口咬向猎物的咽喉或者鼻子;最后,可想而知,猎物在其巨大咬力的作用下难逃一劫。

其实,袋狮最为知名的战斗手段,还是其强有力的下巴。猎物一旦被其咬住,那有如钢爪一般的下巴能牢牢抓住猎物,同时还能使用利爪来蹂躏它。

袋狮处于其生存的时代中澳洲食物链的顶端。《PLOS One》期刊的论文显示,同位素证据表明,袋狮敢猎杀各种袋鼠,就连高达3米的巨型短面袋鼠也敢猎食,还有2米多长的袋貘也不放过,甚至连袋狼都是它的猎物。

04气候的恶化,栖息地的减少,加上人类的猎杀,导致其走向灭绝

距今约300万年前,袋狮就出现在了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而且以其庞大的体型和异化的门齿成为了当时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称霸了当时的澳洲大草原,在草原上横着走路都是无人敢惹的。但是直到距今3万年左右,它慢慢就灭绝了。

这样强大而又凶猛的猎食者,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呢?科学家研究后认为,气候的恶化、栖息地的减少和人类的猎杀是导致其走向灭绝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

其一,早在人类出现在澳洲之前,环境的变化异常不稳定。大约从70万年前起,澳洲大陆逐渐变得越来越干燥,袋狮在演变过程中无法适应干旱、寒冷、火山演变等气候环境变化而慢慢死去。

其二,干旱逐渐让澳洲大陆上森林缩减,大面积的桉树林缩小,大部分地区荒漠化,逐渐成为不毛之地,这样一来,导致林地猎物种群衰退,食物链的减少导致袋狮灭绝。

其三,科学家通过放射性碳14测定,最早的人类约6万年前登陆澳大利亚大陆,他们与袋狮同时生存在澳大利亚大陆上,抢占了袋狮的地盘,大量猎杀袋狮。可见,早期人类的活动,加速了袋狮的灭绝。

05三万以前就已灭亡,将来也许可以凭借技术使其“复活”

19世纪就发现了袋狮化石。1859年时,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就研究并详细描述过它,称它是“凶猛且带有极大破坏性的食肉猛兽”。

2007年时,动物学家在纳拉伯平原下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整副袋狮的骨骼及头颅骨,还发现了一头幼袋狮在其母袋狮育幼袋中的化石。判断它是“更新世澳大利亚大陆的顶级掠食者。”

如今,一份2013年的《皇家学会报告》指出,袋狮是最有希望借科学“起死回生”的已灭绝动物之一。由于袋狮灭绝的时间,只有3万年左右,科学家认为将来或许可以凭借技术创造这种动物,使其“复活”。但是科学家们多久能够复活出来,暂时没有时间表。

说到“生物复活”,猛犸象也在科学家们提倡的“复活之中”。早在2011年,一个日本科研团队于就宣称复活计划,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借助克隆技术,用猛犸象冷冻细胞作为素材再培育出猛犸象。

但是如今可能是遇到了难题,不然地球上早就出现了“猛犸象”。可见,袋狮的复活也是非常困难的。

结语

袋狮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其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灭亡,都是一种自然规律。不管你再强大,总有消亡的一天。灭亡了就灭亡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复活”它。还不如用更多的精力来保护现在的野生动物,让其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