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铠甲在古代保护战士的重要装备。但杀得性起,脱光了跟对方拼命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比如著名的虎狼秦军,就喜欢“跿跔科头,贯颐奋戟”。无独有偶,古希腊人也喜欢不穿裤子,拿面盾牌就跟敌人刚正面。
因此在传统文化中,裸身大战是最勇武的行为。比如《三国演义》里有一段十分出名的武将单挑:许褚裸衣斗马超。说的是曹操大将许褚同西凉锦马超两人下书于阵前决斗,先是一个舞刀一个挺枪大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由于坐骑体力不支,只得先回营换马再战个一百余合,又是不分胜负。许褚的性子急了,便回到阵中卸了盔甲,赤体提刀,翻身上马,再来与马超决战。这一次两个斗了三十余合,裸衣的许褚拿马超不下,随后还在两军混战中臂中两箭,虽然显得狼狈了一点,但还是赢得对手的称赞:“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真虎痴也!”
▲许褚裸衣斗马超
在小说里,和许褚一样有着裸体战斗经历的武将还有东吴的丁奉。在第一百零八回里,丁奉率部下三千人在大冬天脱去衣甲,卸了头盔,不用长枪大戟,止带短刀,引起魏军嘲笑。三千吴军趁着魏军前锋麻痹不做防备之际,而一举破之。
▲丁奉像
虽然小说写得不错,但总归与真实历史之间还是有点差距。在《三国志》里,许褚其实并未裸衣斗过马超;丁奉也只是“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不过,这并不影响小说的艺术效果,许褚之裸衣彰其勇、丁奉雪中奋短兵则显其智。而且就合理将历史事件改编创造为小说情节而言,无论是在罗贯中身前还是身后中国历史上,都确实出现过赤身作战的实例,使得作者的文字真实可信。
比如金末有个叫强伸的武将,相貌虽然丑陋,但却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他率两千五百人守卫已被蒙古人攻破过一次的金国的中京,也就是洛阳城。强伸的这两千五百人里“伤残老幼半之”,看上去委实不是一支劲旅,难以与蒙古兵匹敌。然而强伸并不为困境所难,搜罗衣帛做为帜,树立在城上,自己率士卒赤身而战,以壮士五十人往来救应,以“憨子军”为号大叫,令其声势与万众无异,用来迷惑对手,使其探不得自己的虚实。为了解决兵器不足,于是他“以钱为镞,得大兵一箭,截而为四,以筒鞭发之”。他还发明了一种遏炮,只需数人就能将大石头发射出百步之外,精度还不差,“所击无不中”。凭借智谋与勇略,强伸与他的军士成功地两次守住了金中京。
▲蒙金战争形势图。图中将洛阳标注为河南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元1217年,金国就于洛阳设中京金昌府了。
和金末的强伸相比,明末的两位被记录为有过赤身作战经历的将领就要显得勇气可嘉却又实不足取。头一位是那个有“杜疯子”之称的杜松将军。根据《明季北略》所载,杜松在指挥明军渡过浑河进剿造反的努尔哈赤时,就“裸形策马”,拒绝裨将出于保护他人身安全,请他穿上盔甲的建议。最后杜松所部中伏遇袭,杜松被敌军认出,争相射之,“脔其肉立尽”——身上连块肉都没剩下,这可要比许褚要惨得多。
▲《满洲实录》中的【太祖破杜松营】
与《明季北略》绘声绘色的战斗过程描述不同《满洲实录》上就简单地写道:“敌兵布阵发炮,接战我兵仰射、冲杀直破其营。不移时,敌众屍覆成堆。其助吉林山之兵自山而下正冲击之际,右二白旗固山渡河前进夹攻之。明兵连发火炮,接战我兵奋勇冲杀,遂破之。横屍堆积,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死於阵中;明兵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屍冲於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追杀明国兵二十里,仆屍联络。”并未写到杜松是否赤身。明朝方面,徐光启在战后的奏疏则声称:“杜松矢集其首”。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就需要更多史料加以佐证了。
另一位黄得功,在名气、战绩上都比不上杜松,但却是日后南明江北四镇之一,权重一时,最后为了保护弘光帝杀身成仁。黄得功“貌伟胡髯,两颐倒竖,膂力绝伦”。自幼好酒,在十二岁时偷喝了母亲酿的两坛酒,被母亲责备后,黄得功不以为意,笑道:“偿易耳”。持刀从军,斩首二级,获得五十两白银的赏金,回家将赏金归奉母亲说: "以偿酒也。"自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据《鹿樵纪闻》载,与酒结缘的黄得功还曾“匹马裸身挥双刀,逐蒙古数十骑,歼其大半,军中称为黄闯子”,着实是一员猛张飞似的勇将。
从上面这几则例子来看,裸身作战的中国武将委实不多,毕竟铠甲是护身杀敌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军之首的将军岂能个个都逞匹夫之勇?有人给《三国演义》许褚臂中两箭时就批注曰:“谁叫你赤膊?”,讥讽之意跃然纸上。当然军队中很多时候也不会人人都穿有盔甲穿,唐代的《太白阴经》一书里声称,全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披甲占部队六成,战袍占四成。没有盔甲的士卒必然在战场上的生存性必然堪忧,戚继光就曾指出浙江的明军“身无甲胄之蔽”,“俱系赤体赴敌”——意思是指浙江兵没有盔甲保护,和敌人交手等于是赤身裸体。此外盔甲质量不好,那就和赤身裸体也没太多区别——“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西汉的晁错如是说。
▲虽然没有盔甲的浙兵被戚继光视作赤体赴敌,但是比起他们的对手——不穿裤子,有时连衣服都木有的倭寇来说,还算得上是装备精良了。
尽管在军事家眼里盔甲不好或者没有盔甲只穿布衣,都同赤身裸体没有区别。但从医疗上来说,不穿衣服却可以避免衣物碎片引发的伤口感染。但是撇开天气因素不谈,中原王朝毕竟自诩为礼仪之邦。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起,衣冠就成了区分华夷的重要文化标志。普通小兵除非是真的穷困败落到穿不起衣物——如,明末辽阳镇丧败后,数万伤残之卒“然皆露顶赤身,空拳徒步”,否则在正常情况下,也至少要有件衣裳遮羞保暖。比如中国留存下来最早的家书记录下了一对叫做惊与黑夫的两兄弟在外征战,问家里要钱要衣裳的事迹。还有相当数量的唐诗里都有用“征衣”来表达出征的将士同家人的思念:“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春风日向尽,衔涕作征衣”,概莫如是。因而赤膊上阵勇则勇矣,但毕竟太蛮,这也就可能是历史典籍中裸身上阵并不多见,反之都作为特例记录的原因所在。
▲山东嘉祥武梁祠内的轩辕黄帝像。在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垂衣裳的黄帝带领华夏集团的部落战胜了制五兵的蚩尤,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HG。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