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苏联经过三年多的抗战,终于将德国人赶出了国境,并迫使芬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停战议和、退出战争。并随着战争潜力的释放,如今的苏军已是一支实力雄厚的武装力量,与英美军队一起朝着德国的方向挺进。
然而,节节败退的德军似乎也在做着最后的打算。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结局是联合英美等西方国家,共同抵制苏联。于是,部署在苏军方向上的兵力,远远超过其他方向。朱可夫的部队,尽管胜利在望,但遇到的困难依然很多。
朱可夫感到出国远征与国内作战,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各方实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各个战略方向上,实施强大的进攻战役,目的就一个,尽快向德国挺进,并由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承担华沙至柏林方向的进攻。但是,驻守波兰的德军并不容易对付。
首先,德军的实力不可轻视。虽然德国的武装力量没有苏军强大,但其540万人的作战部队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特别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让他们在东部方向上,部署了多达370万人的部队,坦克8000多辆,飞机4000多架。
其次,德军的防御更加坚固。由于战线与苏德战争相比,几乎缩短了一半,这就增强了德军在波兰的防守密度。再加上苏军的推进速度和推进距离,高于西方盟军,德军对来自东部的威胁更加关注。这对朱可夫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更让他头疼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波兰民众对苏军并不友好,甚至是处处设置障碍。与国内战争中苏联游击队相比,在这里无法获得德军的情报,只能依靠航空照片、谍报侦察,有时候还不得不使用战术侦察、火力侦察等手段。
不过,好在波兰民众也同样厌恶德军,对苏军的情况,德军也是“一无所知”。当朱可夫在总攻前进行火力侦察时,德军误以为对方发起了攻击,居然放弃前沿阵地开始撤退。朱可夫随即命令部队发起冲击,毫无斗志的德军开始从华沙撤军。
在进入华沙城时,朱可夫有意识地让隶属的波兰第一方面军首先入城,极大改善了两国的关系。在以后的战争中,他将更多的侦察、策反任务交给波兰人,加快了在波兰的前进速度。这一点,朱可夫无疑是明智之举。
苏军推进到柏林70公里处,朱可夫却命令停止前进。
1945年1月,德军在波兰无法阻挡苏军前进的脚步,特别是华沙的失守,让愤怒的德国统帅又和过去一样,撤换一批将领,再抽调一批兵力进行堵截。但抽调的部队还没有展开,朱可夫的部队就已经推进到距离柏林70公里处。
此时的德国完全丧失了依托波兰,拒苏军于国门之外的愿望。更令人后怕的是,柏林远没有做好防范的准备。也就是说,只要朱可夫一声令下,攻陷德国首都指日可待。然而,他却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原来苏军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一是,在推进的过程中,朱可夫敏锐地发现在其前进路线上的右侧,隐藏着一个拥有40个师的德军重兵集团。对手的阴谋很明显,一旦苏军冒进,这股德军就会迅速地截断其后方,给其带来免顶之灾。朱可夫不禁一身冷汗,急令停止前进。
二是,经过3个月的连续作战,苏军的伤亡比较大。原先一万多人的满编师,只剩5000多人,而作为攻坚力量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仅有740辆坦克,平均每个旅不到40辆。再加上部队困乏,这样的实力,让胜利充满着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由于朱可夫又突击了500多公里,致使后勤补给无法及时跟上他的推进速度,武器弹药、燃料等物资纷纷告急。当然,从他内心来说,也希望第一个冲进柏林,获得最高的荣誉,但现实提醒他,越是到最后,越要格外小心。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得到短暂的休整后,开始转向右侧,与友军一起将德军的重兵集团包围、歼灭,俘虏德军14万人,并拉齐了战线,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在柏林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宽大的作战面,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德国就要灭亡,苏联与西方盟国的矛盾也愈发显现。尽管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做出了由苏军攻占柏林的保证,但对丘吉尔等人不放心的苏联统帅,还是决定尽快“动手”。此时,朱可夫的部队也早已“摩拳擦掌”地等待着,这一伟大深刻。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泽劳弗高地,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1945年4月,苏联统帅部决定由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东面作为攻占柏林的主攻部队,这对朱可夫来说,是个莫大的荣誉。但为了保险起见,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也做好从南面进攻的准备。说白了,就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这下,朱可夫更不敢怠慢了,他做着充分的战前准备。先后6次对柏林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并根据照片和缴获的地图、俘虏的口供,制定了详细的进攻计划,甚至了还制作精细度很高的模拟沙盘。这也充分体现出,他要志在必得的决心。
可是,战役一开始,朱可夫就遇到了大难题——泽劳弗高地。这个高地地势险要、坡面陡峭,是苏军进攻的必经之路,堪称是“无法攻克的堡垒”。但对占有绝对优势火力的苏军来说,他们充满着信心,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4万多门大炮将100万发炮弹,倾泻在泽劳弗高地的同时,700多架轰炸机又将3000吨烈性炸药扔在德军头上,紧接着就是“如潮水般的”苏军发起了攻击。德军利用坚固的工事躲过轰炸后,对冲上来的苏军拼命的扫射。
胜利在望的苏军官兵,不要命的冲锋,但在德军密集的火力网下纷纷倒下,苏军的尸体遍布前沿阵地,就连久经沙场的老兵们也有些不寒而栗。进攻的失利,让朱可夫恼羞成怒,他投入了更多的部队,发誓要敲开这个“硬核桃”。
但事与愿违,每当苏军轰炸的时候,德军士兵就躲在工事里,炮火一停迅速进入阵地,给苏军以最大杀伤。眼看着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南面进攻顺利,朱可夫更是下了死命令,官兵们也不愿将胜利果实让给他人,争先恐后地向上冲。
4天后,消耗殆尽的德军,终于抵挡不住苏军的攻势,防线开始“松动”。苏军一拥而上,肃清了泽劳弗高地的所有抵抗,面对的是无险可守的柏林城。然而,代价过于惨重,苏军伤亡24万人,坦克等损失2500辆。
这样的惨胜,也给朱可夫提了个醒,负隅顽抗的德军,一定会依托城市建筑拼死到底。接下来,他要面对的困难更多,更不敢掉以轻心。如何快速、有效地攻占柏林城成了朱可夫唯一心愿,哪怕是更大的伤亡。
如果苏军不进攻柏林,西方盟国还会停止不前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