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一:1989年,GT-R在最具挑战性的德国纽博格林北赛道创下了8分22秒38的单圈圈速,平均时速为149km/h,这一成绩优于当时的BMW M3和保时捷Carrera RS,GT-R一战成名。
画面二:昨晚我的AE86在秋名山输给一辆五菱宏光。他用惯性飘移过弯,他的车很快,我只看到他有个修楼房漏水的招牌。如果知道他是谁的话,麻烦你们跟他说一声,礼拜六晚,我会在秋名山等他。
也许读者刚看到“性能车”三个字,会联想到画面一;然而看到“国产性能车”这五个字,或许会联想到画面二。玩笑一下,言归正传,今天想讨论的是,为什么中国品牌产品线日益丰富,产品力不断提高,却很少发展性能车?
一、什么是性能车
性能车,是基于普通民用车开发的高性能版本,拥有强劲的加速和非凡的操控性,是民用性和高性能的结合。经典的性能车,比如斯巴鲁WRX STI、三菱Evolution,奥迪RS4,宝马M3等等。这里要和跑车区分一下:跑车,更纯粹地注重性能和驾驶乐趣,价格也是远超一般的性能车。
二、为什么中国品牌缺少性能车?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这里套用一下,存在是“供”,合理是“需”,我们可以从“供需”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 需求
(1)提升车企品牌形象 提到性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大品牌的小钢炮系列,最有名的莫过于高尔夫GTI、奔驰AMG、奥迪的RS系列等。反过来一提到这些品牌,大家也总会聊到其性能车。高性能车是一个车企技术实力和产品力的综合体现,可以非常直观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 它们不走量,走的是 “速度与激情的情怀”;不是销量上的标杆,但绝对是品牌力的标杆。不是说能造出又快又猛的车,就能做好普通民用车,但至少它向人们证明了这个车企可以在发动机、变速箱和悬挂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和调校上做到世界一流。如果还能在知名赛车比赛中一战成名(比如开头提到的GTR),再配合媒体(《头文字D》让全世界记住了秋名山上的丰田86),那就更加深入人心了。这些,可能车企花大笔的钱都很难达到的广告效果。
(2)促进车企普通车型和售后改装市场的销量
汽车改装文化一直以来是发达欧美国家区别于我国汽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改装市场日益兴盛。车企推出酷炫的性能车后,车迷们往往会以此做样板进行改装。这不仅会带动车企普通民用车型的销量,也会同时带动改装零部件的销量。
(3)成熟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玩性能车的群体正在壮大。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AMG品牌总监就提到,中国消费者对于优秀的汽车产品非常热衷,但在高性能汽车体验层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市场对AMG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来把AMG的产品带到中国市场。
二 供给
(1)中国品牌的技术瓶颈
其实国产品牌早已做过尝试,比如酷宝、美人豹等。2009年比利时籍车手Dirk Schoysman驾驶奇瑞瑞麒G5跑出了纽博格林北环赛道8分56秒81的圈速,惊艳世界。然而这辆国产性能车,却并不是纯正的“国产”:意大利MOMO Team运动型方向盘、英国Cobra Racer Pro赛车座椅、英国Safety devices四点式安全带,日本版EJ207发动机,R205限量版使用的涡轮增压器。而且可惜的是奇瑞随后并没有因此推出该高性能车。
在外指标设计层面,具体到白车身和车型设计等,由于性能车是基于普通民用车开发的,所以基本结构变化不大,比如GTI和普通高尔夫,外形基本一致,抢眼球的是,贯穿前大灯的红色格栅条、战斧式轮毂、霸气十足的双排气管。再具体到发动机舱的布局、散热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改进等,相对复杂点。
在内指标设计层面,发动机、变速箱和悬挂系统,才是对国产性能车最大的考验。目前中国品牌已经有或者正在开发的大项目:博瑞3.5 V6、红旗LS5的4.0t v8双涡轮增压、长城的3.0T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和成果。变速箱,可以找爱信等大企业捣鼓捣鼓。悬挂系统的设计,弹簧和减震器等的调校,这是个难题,对于技术设计和经验沉淀积累有很高的要求,不是中国品牌们可以一蹴而就的。
(2)钱钱钱
是的,重要的事说三遍。性能车本来就不走量,而是走心走情怀,但是情怀,也得有钱才玩得转。举个栗子,流行音乐盗版猖獗的年代,多少有情怀的歌手,赚不到钱只能退场。逗比网红薛之谦,也坦言自己都是赔钱在做专辑,硬是靠着开餐饮店、卖衣服和讲讲段子成为网红赚钱,养活自己的音乐。曾经在秋名山和86大战的三菱经典战神EVO,去年就宣布停产了,原因就是卖力不讨好。过去国产品牌发力性能车时,国内的整体消费环境是不支持的,烧完钱,项目该砍掉的还是砍掉的。
(3)汽车文化
欧美汽车大国汽车文化深厚,汽车大师层出不穷,赛车运动不断推动汽车行业发展。这是对汽车性能最原始的执着追求。而汽车真正进入我国千家万户还是近三四十年时间。买车基本还是出于家用或者个人代步。玩性能车、跑车,不知从何开始,变成了富二代官二代的联想词,还是经常是负面的。而且国人对洋品牌的热衷远超国产车,试问本来就对国产车兴趣一般,又怎会对国产性能车有feel?
总而言之,目前这个“供需”是不平衡的,还处于磨合阶段。等到两者高度契合的时候,相信中国品牌的性能车也能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这一点我们还是可以乐观地期待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