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到中年”,是怎样的感受?

国产新剧《完美关系》里的“出轨渣男”崔英俊,终于渣出天际,上了热搜。

明明是他自己出轨,竟然倒打一耙,污蔑妻子斯明静出轨,还向她索要抚养费。一连串迷惑操作,让编辑部小伙伴们“追剧追到气吐血”。

也难怪,一开始斯明静揭穿他时,他就百般狡辩:一会儿说是情人心机太深主动接近他,一会儿说看她一个人带孩子太可怜、自己是“良心发现”,甚至拿“中年危机”当借口。        不过,这部剧倒是让我想起一些关于中年生活的疑问:中年危机必定会发生吗?真正的“人到中年”,是怎样的感受?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来一场关于中年生活的“人生剧透”。       要想从年龄上给“中年”一个明确的界定,不是件容易的事。随着我们自身年龄增长,对中年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曾有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过了30就算是中年人;但60岁以上的人则认为,中年生活开始于接近40岁的时候,一直到55岁左右(Freund & Ritter, 2009)。

KY的粉丝普遍认为“中年”是多少岁呢?我们发起了一项小调查,收到有效反馈256份。在“中年何时开始”这个问题上,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与过往研究类似的规律:相比起年轻人,年长的人认为中年开始得更晚一些。

同时,我们也访谈了一些60后、70后的朋友。对于自己是否算是“中年人”,大家看法各异。

部分被访表示,即使年过40,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年人”,但确实需要面对年龄增长的事实。

今年刚过40岁的冯女士表示,“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青年人,觉得自己还年轻,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面对中年人的一些挑战和困惑”。

42岁的Gato先生则坦言,自己有些介意提到年龄:“(你找我做这个采访)第一反应还有点生气,40岁就算是中年人了吗?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就接受了下来。” ?

(小编此处敲黑板:为什么中年被大家认知为一个“不太好”的词语呢?agism is a real thing)

也有几位被访不介意和我们谈论年龄,直言自己“应该算是中年人”。但Ta们也提到,中年不仅要从实际年龄界定,也“要看心理层面”。

*那么,又是从哪一刻起,人们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人到中年”呢?

有些被访提到了身体健康情况的下滑。

开始感觉自己是中年人,主要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记忆力减退,睡眠少了,跟年轻的时候比较,很明显就觉得没那么有精力、有活力了。

——桃花盛开处,女,46岁,全职妈妈

有些被访提到了家庭及生活责任带来的束缚。

主要是肩上的这种责任吧,上有老下有小,都要顾着。不再像年轻时候会义无反顾去做一件事情,会考虑得比较多。

比如,我自己是很想提升学历去读博士,但是每次要准备考博的时候就觉得,哎呀,我年龄也大了。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人到中年了。

——冯女士,女,40岁,大学行政

另一些被访提到了一个更为沉重的时刻——父母或同龄人的离世。

到了这个年龄,开始经历身边朋友因意外离世,有人比自己大1~2岁,有些甚至比自己小,从而开始对死亡有些许的恐惧感。

——Gato,男,42岁,自由职业

第一次感觉到了中年,应该是源于我父亲的突然离世,给我的打击比较大。那时候突然就觉得,人生争什么呀,家人平平安安才最重要。

——冬雪,女,53岁,医生

正如精神分析家Elliot Jaques所说,人到中年,意味着“死亡不再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也不再是失去他人的经历,而是成为了和个人息息相关的事。”       婚姻危机、出轨、工作瓶颈、失业、衰老、亚健康、失眠多梦……一系列昭示着“心态全面崩塌”的人生转变,勾勒出了大众印象里的“中年危机”。

有研究表明,人们普遍相信中年危机确实存在(Freund& Ritter, 2009)。例如,英国一则调研显示,超过50岁的成年人中,约有半数人声称自己曾经历过中年危机(Robinson & Wright, 2013)。

在我们这次访谈中,一些被访也表示自己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中年危机”。

30多岁的时候,我一直在对自己不满,幻想人生可以发生一场“大转折”。33岁,我结束了第一段婚姻;35岁,我辞职去环球旅行,想彻底告别以前的生活。但是3年后结束旅行回来,发现人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回来之后,我状态依然很糟糕,致使前女友向我提了分手,这成了我情绪崩溃的导火索。那段时间很难受,整个人陷入低谷。也是那时候才意识到,我应该是经历了中年危机。

——Gato,男,42岁,自由职业

我年纪比我老公大一点。我觉得男人四五十岁的时候真的不显老,但是女人就不行。有时候我看看他再看看自己,觉得我像他姨,但是再怎么打扮也就那样了。

我孩子很皮,我一个人管不住。同事劝我让老公帮忙,但是我怕他因此觉得我没用,更不喜欢我,可能会离婚或者找小三什么的。其实当初是他追的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成了这样。

——静,女,45岁,会计

但在KY粉丝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30.86%的被访者认为,人到中年必然经历中年危机,其余69.14%的被访者都不同意这一观点。

我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被访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有趣的是,在26岁-30岁的被访中,选择同意的占比是所有年龄组中最高的(42.03%);在更年轻或更年长的年龄组中,相信“中年危机必然发生”的被访者更少。

从这个角度看,“中年危机”更像是人到中年之前的焦虑,而非中年生活的现实。

事实上,中年危机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社会学家Ronald Kessler认为,所谓中年危机,可能只是“中产及以上的人群才有的苦恼”。

他指出,有些人之所以容易在中年遭遇巨变或危机,可能是因为Ta们在过去一直否认现实,活在年少时的美好幻想中。如果一个人在年轻时被保护得很好、不必直面现实的残酷,Ta会更容易维持这种玫瑰色的幻想。

但不是每个人的幻想都会持续到中年。那些资源相对不足的人,很早就开始直面生活的残酷。到了中年,生活不过是继续缓慢下行,在经济和健康问题中挣扎;又或者,Ta们终于通过了现实的重重考验,可以收获多年打拼的成果。

一个人是否会经历中年危机,也取决于Ta和自我的关系。荣格曾将人的一生分为两半。在人的前半生,人们致力于形成自我(ego),在世上立足,而在后半生,人们致力于为过去所有的努力寻找更大的意义。

他发现,当人们走向一生的后半程时,会经历外在的丧失(loss)——可能是身体力量方面的,可能是阶级流动方面的,也可能是关系方面的。是否发生危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丧失。

对此,精神分析家AryehMaidenbaum给出了进一步的注解:“人的外在和内在差距越大,遇到麻烦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最重要的内在需求是让别人看到Ta是谁。如果中年实现了这一点,就没有危机了。”(Gallagher, 1993)       经过中年时期,我们的个人身份、心理状态都将发生转变。Kessler认为,经过中年,人会逐渐对自我、对他人产生“适应性的洞察(adaptive insights)”,一步步走出幻想,走向现实。

  • 在中年早期,人会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你发现,这一生总有一些梦想无法实现,总有些事确实是做不到了。而放弃也是一种力量——“与现实背道而驰的梦想会浪费很多精力。”

  • 在中年中期,人的目标可能开始发生转向。你可能发现,“每天工作累死累活,但真正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的家庭。不是说要换工作,只是事业对我的意义不一样了。从现在开始,我要更多地关注家庭。”

  • 在中年后期,人开始有了“定数”,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比如,你过去一直羞怯而默默无闻,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沉淀,在事业上达到巅峰。

而Kessler也强调,所有这些转折,都不是戏剧性的改变,而更像是一系列“温和的转弯”(Gallagher, 1993)。

精神分析家Elliot Jaques则认为,人生后半场的成熟,是认清生命真相、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Gordon, 2018)。

他指出,在成年早期,人们无意识地否定有关人性的两个事实:人终有一死,以及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憎恨及破坏的冲动。这种无意识的、强烈的否定,使得人在年轻时富有理想主义(idealism)。

而到了中年,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人内心阴暗面的客观存在。这使得人能够超越年轻时理想主义的自己,承认人生的真相,进入“沉思式的悲观主义(contemplative pessimism)”、“自省的、宽容的保守主义(reflective, tolerant conservatism)”和“建设性的顺从(constructive resignation)”。

当理想成为旧梦,我们终于读懂了人生。

而这一份对人性的理解,也会让我们开始真正地接纳自我、接纳他人。

说自己“喜欢钻牛角尖”的冬雪,和我们分享了中年后心态的变化:

“以前也和老公争执很多,后来生他的气了,就会出去和朋友一起喝喝酒、吃吃饭、唠叨唠叨,再想想他的优点,慢慢地就不生气了。”

“到现在,已经直接就不生气了。慢慢地,生气的时候越来越少,不是因为他改变了,而是自己改变了。”

在年少时,“改变自己”或许有一丝被动妥协的不甘,但对于中年人来说,却是主动在与现实握手言和。

而也是因为接纳了现实的“揭穿”,在中年岁月里,人们比过去更接近关于人生、关于自身的真相,在向死而生的旅途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处世的智慧。

以上。

KY作者 / Celia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es:

Freund,A. M., & Ritter, J. O. (2009).Midlife Crisis: A Debate. Gerontology,55(5), 582–591.

Gallagher,W. (1993). Midlife myths. The Atlantic.

Gordon,R. (2018). Bridges: Metaphor for Psychic Processes. London: Routledge.

Haslam,N. (2019). Why the 'midlife crisis' is a myth. CNN Health.

Robinson,O. C., & Wright, G. R. T. (2013).The prevalence, types and perceivedoutcomes of crisis episodes in early adulthood and midlif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7(5), 40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