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新生物,为什么要以“塑料”命名?

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不单单能用神秘来形容,那里还有许多未知的神奇生物,它们在无光、高压、低温、缺氧的极端环境下生息繁衍,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无人之境,也没能逃脱塑料污染,人类发现新物种的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污染的速度了。

最近发表于Zootaxa的一项研究中,纽卡斯尔大学的海洋生态学专家表示,他们在马里亚纳海沟水下60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种新的片脚动物(Amphipod),长约2-3厘米,形似虾,有甲壳,遗憾的是其脏器内“隐藏着”649.648微米(约0.6毫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研究人员将这种新生物命名为“Eurythenes plasticus”,Eurythenes代表生物类型,plasticus即塑料,它也因此成为首个以“塑料”命名的生物,而这可以说是“人类之耻”。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听起来比较陌生,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常见、常用的塑料树脂,常被用于制作食品包装袋、涤纶衣物、矿泉水瓶、开关零件等,它也与聚丙烯、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共同构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白色污染人们都很熟悉,随口就能说出很多污染源,但是白色垃圾是以何种方式达到海洋最深处的呢?

答案是微塑料。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塑料颗粒,它们的“原型”可能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大到塑料蔬菜大棚、小到一根根吸管、再小到洗衣排出的废水……这些无法降解的塑料,要么被焚烧后灰烬飘散在大气中、飘落到海洋里,要么直接被倾倒入河流、海水之中,经过紫外线的照射、海浪的拍打或风力作用,从大到小,最终被分解成直径仅几毫米或几微米的微型塑料碎片,微塑料一旦进入水环境,问题就变得越发严重了。

首先,无论是塑料还是微塑料,都会直接被某些海洋动物吞食,它们堆积在动物的胃中无法消化,导致其进食受到影响,进而危及生命;其次,河流、海洋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会附着在微塑料上,某些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可能会加速微塑料分解,使之成为更小的颗粒四处散逸,影响更多的海洋生物,以此同时,某些附着在微塑料上的微生物也有可能减缓紫外线照射、风化、水蚀的分解过程,使微塑料的重量增加,加速在水中的下降速度,最终沉入海洋最深处。这些作用合力,使微塑料能够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无人之境。

根据2018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公布的数据,马里亚纳海沟5108米到10908米的表层沉积物中,每升所含的微塑料为200个到2200个,海沟成了微塑料的栖身之所,并被生活在那里的深海生物吞食,这些深海生物无法消化微塑料,这些碎片会一直停留在其体内。

另有数据显示,每年有1270万吨塑料垃圾排入海中,Eurythenes plasticus是第一个以“塑料”命名的生物,但肯定不是唯一一个和最后一个。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9年发起了一项运动,呼吁全球减少塑料垃圾并消除海洋塑料污染;另有环保组织发出过“2050年海洋垃圾比鱼多”的警告。消除塑料垃圾非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但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或许最力所能及的就是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虽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终归会对环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