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判断人才优劣的例子?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自古以来,人才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最核心的竞争力。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难以成事,但如果在优秀人才的引导和带领下,却往往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不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人才,之所以默默无闻是因为怀才不遇,可事实上真正的人才在社会中只占少数。因此,大诗人韩愈才会在《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何在众多“人才”中发掘出真正的明珠,成了困扰许多人的难题。事实上,我们现代人碰到的大多数问题,古人往往也都经历过,而且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所谓“鉴古知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春秋时期魏国名相李悝的“伯乐之术”,看看李悝是如何判断人才优劣的。

魏国创建于公元前403年,与当时那些传统强国比起来,魏国的底子相对较弱。一方面,魏国是“三家分晋”时从晋国瓜分出来的,其实力甚至不足原先晋国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魏国疆域比较分散,一部分在今山西境内,一部分在今陕西境内,一部分在今河南境内,三块领地之间被赵国、韩国间隔开来,非常不利于防御。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深知魏国处境艰难,因此下定决心要排除万难,通过变法图强。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霸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得招揽大批有才之士。在这方面,魏文侯可谓是下足了血本。而许多贤能人士在听说魏文侯求贤若渴后,也纷纷投奔魏国,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改革家李悝。

李悝到魏国后不久就受到魏文侯的破格重用,每当魏文侯遇到有什么难以决定的事情,总会第一时间去找李悝商议。

一日,魏文侯为选国相的问题而犹豫不决,于是便找李悝商量。当时的候选人有两位,分别是:魏成、翟璜。这两人职务都在李悝之上,因此李悝推辞说:“位卑者不应该讨论位尊者的任免事宜,臣在朝外任职,不敢发表意见。”魏文侯坚持要李悝但说无妨,于是李悝便说道:“判断一个人才的优劣可以通过五点:一、平常时看他所亲近的人;二、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人;三、掌权时看他所推荐的人;四、穷困时看他不做的事情;五、贫贱时看他不谋取的事情。通过这五点就足以判断德才高下,君上想要选谁为相就不需要臣明说了吧。”魏文侯听后恍然大悟,心中当即有了答案。

李悝从魏文侯那里出来后,遇上了翟璜。翟璜问李悝说:“听说君上找先生商议国相人选,不知先生推荐了谁?”李悝道:“魏成。”听到这答案后,翟璜立即拉下脸来说道:“我给君上推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等一批大贤才,就连先生也是我给推荐的,我对国家作出了那么多贡献,我哪点比不上魏成?”看到翟璜动怒,李悝不紧不慢地说道:“您将我推荐给君上难道是为了结党谋求当大官的吗?君上问我选谁为相,我只是说出了五点建议,君上并没有告诉我他打算选谁,当我认为定时魏成为相。因为魏成广交名士,他向君上推荐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君上都奉他们为老师。而您推荐的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以及在下,都被君上任用为臣子。就凭这一点,您也无法与魏成相比啊!”听完李悝的这番话,翟璜自愧不如,于是对李悝行礼说道:“我翟璜是个粗人,因此先前误解了先生,今后愿终身为先生的弟子!”

如今在选拔人才方面有这么一句名言:“有才有德,破格重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事实上,李悝给魏文侯的提出的五点建议其实也是侧重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不过,从翟璜的态度来看,他也是一个具备优良品格的人。因此后来翟璜也成为了魏国的国相,并与李悝、吴起等一批大名臣良将为魏国奠定了霸业。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