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在武汉读研的小刘,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于2020年2月2日成功康复出院。重要的是,小刘从确诊到正式出院,整个过程还不足10天的时间。小刘是这样总结自己的抗病心得的:“确诊后情绪波动很正常,但要相信医务人员,按时吃药,按时吃饭、睡觉,好好吃饭才能提高免疫力,配合治疗更好地消灭病毒。当觉得自己食欲很好时,说明离康复不远了。”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情绪与人体免疫力具有关联性,精神愉悦、心理健康是保障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关键因素。在防疫之外,心理防线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要地。如今春天已至,不如让我们总结经验,调整心态,一起回归生活。
心里有点儿烦
疫情爆发以来,你可能处在新型肺炎感染的高发地区,可能亲身经历过或亲眼目睹了病毒感染的全过程,可能在家忧心忡忡地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有关疫情的各类信息……不管如何,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了此次疫情的影响。不用紧张,让我们客观地正视自己的心理情况。
情绪烦躁人易怒
为了配合疫情的有效防控,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会使人们的日常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许多社会交往层面的需求得不到充分及时地满足。这种主动性被剥夺的感觉,会给我们带来烦躁易怒的情绪状态。稍有不顺心、不顺意的事情发生,就容易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譬如,总觉得大众的防疫意识不足,家人的防护措施不够,特别急着想去纠正改变。原本出于好意的我们,不仅没能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反而造成了过度的人际冲突。
感觉自己不舒服
疫情期间,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反复接收有关新型肺炎的新闻播报、防治提醒、专家解读。在全民抗疫的特殊背景下,发热、咳嗽、乏力、腹泻、呼吸不畅等以往常见的躯体反应,都会使我们格外关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敏感地捕捉到,甚至在无形中放大了并不明显的不适。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明明没有症状,通过不断地自我暗示,进而产生出某些不良的反应。
担心疫情的发展
此次病毒感染具有较长的潜伏周期,使得我们在心理层面增加了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感。确诊病例的增长,什么时候可以迎来拐点?疫情的全面解除,还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病毒是否会在传染过程中发生变异?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像是漫无边际的宇宙。作为一个既无一手权威资料,又无医学专业背景的普通人,几乎很难克制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担忧。个体在某种外在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出现阶段性的应对力不足,所产生的各种紧张情绪反应,被心理学称作“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的发生,受制于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应激刺激,也就是外在环境。另一个是个体的内在反应,也就是人们所产生的情绪。所以,哪怕是外力强大到完全无法改变,也可以通过积极地调整自身的状态,来缓解过度的应激反应。
重拾信心 昂首前行
回到实际情境中来,作为严峻疫情的见证或亲历者,我们又该如何在心理上,为此次疫情画上一个句号呢?
平复情绪保持心态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良好的心态,平稳的情绪,是应对挑战、化解困难的重要基础。当自己反复被负面情绪所影响时,不妨为自己的情绪做点什么。停下手中的事,闭上眼睛,来几个美妙的深呼吸;戴上手套,对着柔软的抱枕,好一阵痛快的暴击;拿出纸和笔,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随意涂鸦出属于自己的抽象派画作……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情绪调节小方法。平复情绪后,不妨与家人坦诚地交换想法,传达你的关心之情。
回归自我活在当下
随着疫情的逐渐平稳,并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家都会慢慢地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节奏。但是,有关疫情的大量资讯,依然会在网络上持续涌现。在主观上,尽可能地控制或减少对这类信息的查阅,并要从官方权威渠道获取信息,远离各类谣言,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学习生活上,可以有效规避不良情绪或过度躯体化反应的持续侵扰。
珍惜生命展望未来
通过这次疫情,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教会了我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关爱野生动物。想想那些让我们心动的人、事、物,梳理一下我们还未曾完成的心愿。趁着“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妨为自己规划一下,如何达到心中的目标。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战”中,我们看到了悲伤、焦虑和恐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同胞的团结、必胜的决心……无论是身处疫情之中,还是疫情结束之后,我们的生活一直都在继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始终是我们常提常新的人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