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最紧张的时候,朱可夫为何不用预备队?

1941年10月,曾因意见不合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的朱可夫,经过50天的努力,终于把列宁格勒的防线稳定了下来。然而,莫斯科方向的战事又骤然紧张起来,危急时刻,最高统帅再次想到了他,眼下有能力扭转战局的,只有他了。

朱可夫就像“消防员”一样,奔赴到各个战场去“灭火”,一刻不得歇息。好在他凭借卓有成效的战术,赢得了最高统帅的欣赏。此时,两人的关系可以用信任和支持来形容,并且配合得愈发默契,这都为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朱可夫获得了指挥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大权力。

赶往莫斯科前线的朱可夫,看到的是千疮百孔的防线,以及惶恐不安的官兵。更让他担心的是,此时的德军已经突破了维亚济马防线,近70多万苏军被包围,其前锋距离首都只有100公里。摆在朱可夫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无兵可调。

让人放心的是,最高统帅部给了他最大的权力。重组西方面军,朱可夫任司令,莫斯科方向的各个部队,以及不断地从内地抽调的野战部队,统一归他领导。换句话说,最高统帅部的中心工作,就是全力支持他做好防御。

首先,在维亚济马防线后方,建立四条防线。朱可夫将能动用的部队全部部署在防线上,莫斯科城内的各个军校学员组成的独立步兵旅,也开赴前线。在他的建议下,最高统帅决定将远东地区的部队,调往莫斯科充当战略预备队。

其次,莫斯科城紧急动员起来。依据列宁格勒的防御经验,朱可夫将城内的民兵、工人、学生组织起来,建立防御区,做好巷战准备;并动员60万居民(大部分是妇女们)在城外修筑了3条防御工事,总长度达700公里。

当然,朱可夫十分清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为了避免原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重蹈巴甫洛夫的下场,他极力推荐科涅夫作为自己的副手,负责加里宁地区部队的管理。倒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瓜葛,而是出于将领们之间的惺惺相惜。

在他的指挥下,苏军不再混乱不堪,开始积极备战防御。令人遗憾的是,维亚济马附近的苏军有58万被俘,只有8万多人冲出了包围圈。莫斯科的形势更加严峻,朱可夫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奔波于各个前线,用谩骂代替命令部队死守阵地。

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再加上秋冬季节的苏联,雨雪交加,道路泥泞。尽管德军依然攻势不减,但速度明显放缓,双方的损失都很严重,都需要进行短暂的调整。让所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举行十月革命纪念日阅兵式。

红场阅兵,朱可夫大力支持。

1941年11月,莫斯科的战事依然紧张,双方都已精疲力尽,尤其是莫斯科城内弥漫在失败的情绪中,政府机关开始组织撤离,成群结队的居民带着行李,逃离这座城市。苏联统帅决定不走,并举办阅兵式,他要以自己的方式鼓舞士气。

这个决定,得到朱可夫的大力支持。他一面安排前沿部队暂停反突击,给对手喘息一下的时间,从而减少对红场阅兵的关注度;一面命令所有防空兵、空军加强戒备,防止德军轰炸。同时,为了保密,参阅官兵直到最后一刻才得知要去红场。

这一天,苏联统帅站在观礼台上,在洪亮的呐喊声中,检阅了即将奔赴前线的部队。荷枪实弹的受阅官兵们,看到了统帅的威严,以及藐视和压倒一切敌人的神态,士气备受鼓舞,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阅兵场,接受祖国的检阅。

这一切都是在德军不断地进攻中进行的。恼羞成怒的德国人,重新组织兵力,双方的斗志都很高,都想将对方置于死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会战开始了。然而,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德军不断地向前推进,朱可夫只能尽力组织部队防御。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苏军的防线不断收缩,德军距离莫斯科只有24公里了。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对当面之敌,展开局部反攻,虽然成效不大,但迫使莫斯科方向的德军,抽调部分兵力回援,减轻了朱可夫的压力。

此时的德军也显示出力不从心的样子,从开战至今已损失了80万人,步兵消耗过半,甚至有些连队只剩50至60人,整个东线缺口兵力达34万人。一些德军将领纷纷要求部队转入防御,将进攻日期推迟到来年春天。

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苏联的冬天。

按照德国的计划,在1941年的冬天来临前,攻占莫斯科。但善于突发奇想的德国统帅,却分兵进攻列宁格勒和基辅,致使中央集团军群丧失了近一个月的进攻时间,不得不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与善于冬季作战的苏军进行对战。

眼下的德军依然穿着夏天的军装,在20天的进攻中,又损失了近16万人,一些连队甚至仅剩20、30人,彻底对攻占莫斯科失去了信心。反观苏军,他们穿着棉衣、皮靴,戴着护耳冬帽越战越勇,逐渐掌握了战役主动权。

尤其是苏军从远东赶来的3个集团军完成了战役集结,朱可夫看到已是“强弩之末”的德军,果断下达了全线反攻的命令。在严寒和苏军的双重打击下,德军开始撤退并溃败,他们的“台风计划”彻底破产了。

这些都要归功于朱可夫的运筹帷幄。为了这次大反攻,从他到任的第一天起,就有意识地拿出一些部队,转入战略预备队。当然,也在苏联统帅的支持下,一只实力雄厚的反攻部队集结完毕,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他也严格的使用预备队。

目的就一个,保存实力,等待合适的机会,给对手沉重一击,彻底改变战局。反攻进行了一个星期,朱可夫已经疲劳到极点了,他对部下的态度也更加恶劣,经常叫喊着训斥出击不力的指挥员,但这些高级将领们能够理解朱可夫的心情。

随着苏军大举反攻,德军成溃败之势,拦也拦不住。愤怒的德国统帅,将古德里安等高级将领纷纷革职,甚至撤去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自己担任陆军总司令,他严令部队死守,不准再撤退。然而,德军一口气后退300公里,才稳住了阵脚。

经过这一仗,苏联统帅对朱可夫指挥大兵团的能力更加信服,只要是他提出的建议,都基本照章执行,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他。当一些高级将领反映他的坏脾气时,苏联统帅都站在朱可夫的一边,两人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苏联统帅需要朱可夫这样的战将,朱可夫也需要领导的鼎力支持,正是这样彼此的信任,上下同心,才是赢得这场战役的关键。至于德国领导人,自亲自“挂帅”后,德军就开始一路下坡,这都与他的瞎指挥不无关系。

如果不分兵,德军能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