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的爆发,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仅将肆虐横行的德国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而且促使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的基本形成,从而坚定了全世界抵抗侵略的信心。
然而,德国倾全国之力精心准备的入侵战争,彻底打乱了苏联的战略部署,以至于苏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作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受命接管西南方面军阻止德军的进攻。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仅要与德军战斗,还要和“瞎指挥”斗争。
苏联领导人的“瞎指挥”,让朱可夫很无奈。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当天深夜,朱可夫就赶到他的老部队——西南方面军。与前线苏军的处境一样,德军的进攻方向不明,方面军与各部队无法取得联系,指挥部乱作一团。他决定收拢和联系部队,摸清对方情况再做打算。
就在这时,苏联领导人命令苏军各部转入反攻,粉碎对手的进攻,并向德国挺进。朱可夫等人对这个命令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显然是违背战争科学的事情,在自己没有稳住阵脚的情况下,不了解对方多少兵力就反攻,毫无胜利可言。
说得难听点,就是“什么也不懂的外行”。但命令总归是命令,朱可夫决定将建制尚全的第8、15、19机械化军,在方面军航空兵的配合下,向德军第48摩托化军发起了突击,甚至一度将其包围,却因不占制空权优势,未达成全歼目的。
这是开战以来,苏军首次有组织的抵抗,尽管未达成反攻的目的,但在朱可夫指挥下,使得德军迅速攻占基辅的计划严重受挫,并迫使其过早的从战略预备队中,抽调相当数量的兵力投入基辅方向,西南方面军逐梯次的抵抗德军的进攻。
4天后,正在指挥战斗的朱可夫,被紧急召回莫斯科。在苏军统帅部,他建议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建立大纵深防御体系,消耗对手的进攻势头,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反攻。同时,他还要求落在敌后的坦克部队,尽可能实施突击和袭扰,迟滞对手的进攻速度。
但是,德军的行动十分迅速,苏军前线部队都面临着分割、被包围的危险,特别是西方面军,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就全面瓦解,被俘50万人,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等人被判处死刑。其实,人人都知道,这是“杀鸡儆猴”,但依然阻挡不了苏军的败退。
接下来的斯摩棱斯克战役,朱可夫坚决与“瞎指挥”进行斗争。
1941年7月,西方面军在古德里安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不仅打通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而且对西南方面军的侧翼构成了巨大威胁。双方都将下一个目标放在斯摩棱斯克地区,这是通往莫斯科的最后防御带。
双方不断地投入预备队,在这里展开了殊死搏斗。相比而言,苏军的抵抗意志更为坚强,他们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不停地向德军发起冲锋,甚至师长、军长都拿起枪与对手展开肉搏战。这样的战斗是惨烈的,苏军损失十分惨重。
但也严重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势头,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25万人,不得不转入防御。这是苏军自开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性胜利,它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然而,朱可夫死死地盯着德军的动向,很快发现了问题。
原来,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受阻后,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是将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分成两部分,分别“北上”进攻列宁格勒,“南下”进攻基辅,而后再集中进攻莫斯科。这都是朱可夫基于德军装甲部队的动向得出的结论,事后证明完全正确。
他建议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全部撤往后方,与斯摩棱斯克防线拉齐,避免德军从侧后包抄。然而,这个建议非但没有得到最高统帅的认可,反而遭到其严厉的批评。朱可夫坚持自己的主张,丝毫不让步,最终被撤销红军总参谋长职务。
德军的行动就像朱可夫指挥的那样,迅速对西南方面军形成合围,基辅丢失,65万苏军官兵成为俘虏。这样的结局,让苏军最高统帅彻底清醒了,战争的事情必须交给军事家。代价是沉重的,好在醒悟得早。自此,他十分尊重朱可夫的决定。
但朱可夫并不打算再回到总参谋部。
1941年8月,朱可夫被撤去总参谋长职务,到预备队方面军担任司令。他一面命令部队不间断地向对面的阵地进行炮轰,致使德军官兵疲惫不堪;另一面秘密集结反攻部队,并深入研究德军的防御体系,为反攻部队确定突破口。
这一天,朱可夫的反攻开始了,双方在多个地段同时展开激战,德军密集的炮火压制了苏军的进攻,朱可夫立即动用方面军所有航空兵、坦克和“喀秋莎” 火箭炮予以压制,苏军恢复了进攻,并一举攻占了叶利尼亚城,歼敌5万人。
这是苏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个消息鼓舞了苦苦支撑的苏联军民,朱可夫的名字响彻前线。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战术水平,最高统帅邀请他回莫斯科,并当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朱可夫拒绝待在参谋部,坚持去前线,这是为什么?
首先,不愿受制于人。待在机关,看着别人打仗手痒痒,更难受的是,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处处受制于人。作为有能力的军人,更愿意运用有效的战术,在战场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更难得的是,统领全军万马,是他最开心的事。
其次,为战友、同学报仇。短短的3周时间,德国深入苏联腹地600公里,苏军损失惨重,其中就包括他最好要的朋友、同学,他们有的战死、有的被俘,这对朱可夫来说,打击还是很大的,作为有血性的军人,“此仇不报非君子”。
更重要的是,“伴君如伴虎”。跟喜怒无常的最高统帅在一起很危险,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等人仅5分钟审判,就被判处死刑; “老上级”布琼尼元帅也因“指挥不当”被免职,自己也因意见不合被撤职。这些,远没有呆在战场上安全系数高。
但也为了表明忠心,他愿意服从安排,去任何一个战场。最高统帅对朱可夫不“挑肥拣瘦”的态度,自然也很欣赏。于是,让他去战时紧张的列宁格勒。自此,朱可夫奔波于各个前线,哪里有危险,他就去哪里,俨然就是一名“消防员”。
专业的事情交给有专长的人去做,是一个领导应具备的素质,这不仅包括对部下的信任,而且可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瞎指挥”。好在,最高统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苏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与德国领导人始终“瞎指挥”,是分不开了。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