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的五个诱因

在选择电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颜值,有些人看电影是为了大爆炸,有些人则干脆人云亦云。然而,成熟的电影迷在选择电影时都有一条心照不宣的参考标准:导演。纵观电影故事讲述者的全部工种,诸如24帧APP上分类的摄影师、美工师、特效师、音效师、剪辑师、作曲、编剧、演员、制片等等,导演是电影制作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个体,是电影质量的最大保证。

然而,并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够保证电影质量,在所有的导演中,只有少数人能够给电影质量挂保证,这些导演无一不是我们熟悉热爱顶礼膜拜的对象,被统称为大师级导演。李安、黑泽明、北野武、杨德昌、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比利怀德、乔治·梅里爱、昆汀·塔伦蒂诺等等,这些是已经被公认为电影大师的人物。而韦斯·安德森、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前者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后者凭借《鸟人》,是新晋的电影大师。如果你足够细心,又足够机敏,不难发现,世界级电影大师虽然风格迥异,然而他们身上都有许多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我们称之为大师的自我修养,是成为电影大师的必备因素。

01 对电影的狂热

爱电影,这是世界级电影导演的第一个共同点。如果一个人对电影没有热爱,很难想象他能为电影奉献一切,以至于为了拍好电影绞尽脑汁,废寝忘食,继而发挥个人才能,成为电影大师。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到对电影的热爱,昆汀·塔伦蒂诺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从小出生在影迷家庭的他,就连昆汀这个名字也是来源于电影(昆汀的名字来源于影星伯特·雷诺在《枪之烟火》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童年起就爱上电影,一直到以后的录像店生活,继而成为导演,凭着《低俗小说》一鸣惊人,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不折扣的因为热爱而成为电影大师的典型。

02 指导表演的能力

成为大师级导演,光有热爱是不够。热爱电影只是在你没有能力之前的最大动力。导演导演,顾名思义就是指导表演。虽然说演员和导演是两种工作,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演员,如何指导演员的具体表现,这是每一个导演的必修课。在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由于现实当中成名的演员没有符合主角“派”的人选,李安不得不在印度进行海选,最终在三千多名挑战者中选中了17岁的苏拉·沙玛。而在此之前,苏拉·沙玛全无任何表演经验。不过李安就是李安,老练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未成年男孩身上潜藏的表演天赋,并加以开发,从而才有了苏拉·沙玛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完美表现。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与章子怡合作的《卧虎藏龙上》,可以说,虽然章子怡是张艺谋导演一手培养起来的国际演员,但章子怡最好的表演献给了《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一角。

03  驾驭剧本的能力

这大概是导演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了。黑泽明曾经多次指出,要想成为大师级导演先要成为大师级编剧。诺兰也说,如果你有一个足够优秀的剧本,不要卖给任何人。诸如王家卫、诺兰、昆汀这些导演,都是靠编剧起家。正是证明了自己在剧本方面的深厚功底,他们才获得了电影公司信任,获得了当导演的机会。毕竟,电影就是讲故事,而编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电影能否把故事有效地传达给观众。从上面的截图你也不难看出,大师级导演要么直接参与电影编剧,要么也会在电影的剧本上下苦功夫精雕细琢。

04 协调团队的能力

所有的导演在获奖时无一例外都要感谢自己的团队。你可能觉得这是客套话、场面话,但实实在在地说,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电影,和文学等其它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电影这门艺术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一部长篇电影最少都是好几百人团队的心血结晶。虽然很多人认为制片人在电影制作上有绝对的权力,但在电影的具体拍摄过程中,导演才是真正的领路人。导演不仅要协调演员的档期,指导演员的表演,还要协调摄影师,布景师等其它具体制作工种的工作进度和计划。所以,很多时候,在片场,导演都要像魔鬼一般冷酷。刘青云曾多次评价杜琪峰,笑称杜琪峰在片场骂人连北京都听得见。

05 作者论

也许,发源于新浪潮的作者论才是大师级导演最重要的特征。按照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的说法,作者论有三点假设:第一种是可以彰显导演表现化地理解并应用电影制作技艺的技能水平;第二种是连贯的个人风格,即可以在每部影片中被甄别出来的一系列视觉和叙事特性;第三种是一种统一的世界观、一系列连贯的心态和意念。简而言之,一旦你看过某位导演的某几部作品,你就能在这位导演的任何其它作品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元素。再简化一点,便是大师级导演都有个人强烈得风格,你可以轻易地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判断什么是诺兰电影,什么是昆汀电影。而作者论,对于导演由很高要求,要求导演掌握剪辑、编剧、摄影、服装、道具等等电影分工。最近几年最典型的作者论电影莫过于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毫不夸张地说,韦斯·安德森在拍摄《布达佩斯大饭店》时基本上参与了上述列举的全部电影分工。